即插即用不費心,聲音表現驚人好 Burmester 175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2020/5月號 第380期」】
Burmester 175黑膠唱盤終於來到我家了,這部讓人望穿秋水的Burmester第一部黑膠唱盤在2017年首度於德國慕尼黑音響展現身,2018年又做了適度修改,現在已經是亮眼的完成品,並且成為Burmester 40周年紀念的機種(1977年創立)。許多人第一眼看Burmester 175黑膠唱盤,會嫌怎麼這樣的唱盤就要價3萬歐元,到底它值在哪裡?
四個馬達驅動
首先,Burmester 175是電源分離設計,那個電源就跟他家的其他機種一樣大。再來,它內部已經把他家Phono100唱頭放大器裝在裡面,光是這部唱頭放大器也要不少錢。還有,它用的是四個馬達驅動,而且馬達與轉軸的距離最短,皮帶也最短。此外,它的Platter使用鋁合金夾銅的三明治做法。而唱臂呢?鋁合金與碳纖維二層臂管。即使是
底下那三個避震角也是磁力懸浮,最底下還有一塊同樣是鋁合金夾銅的底座。對了,還贈送一個MC唱頭,以及一張測試黑膠唱片。所以,Burmester 175根本就是一部插上電就可以聽音樂的頂級黑膠唱盤,而且重達60公斤,您說值不值那個價錢?
當175在2017年剛推出時,面板上的操控跟現在完成版並不相同,原本有輸出6dB的增減,還有Subsonic的濾除,但完成版已經把這二項功能去除。而左邊那個大旋鈕做33轉、45轉切換的方式也改變。這樣的改變使得面板看起來更簡潔。此外2017年展出時的外接電源箱體積小小的,也不漂亮,我猜那是臨時上陣用的。完成版的外接電源供應外觀就跟他家DAC的體積一樣,外觀也一樣精緻。
即插即用
為何Burmester會推出黑膠唱盤呢?除了搭上黑膠熱潮,別人有黑膠唱盤、我也要有黑膠唱盤的考量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設計一部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的頂級黑膠唱盤。老實說光是即插即用一點都不稀奇,市面上便宜的黑膠唱盤幾乎大多是這種,而且還做得更徹底,內建藍牙、串流、甚至擴大機、ADC等,售價也非常便宜。Burmester當然不需要做到那樣功能包山包海,但即插即用這項訴求絕對是要達到的,而且必須是頂級的。換句話說,175的推出有很大的因素是為了Burmester原本的客戶,他們可能不太懂黑膠唱盤的細微調整,也不想買外觀跟Burmester既有產品格格不入的黑膠唱盤。終於,他們等到了175。
在此我要強調175的即插即用不是講假的,因為每部黑膠唱盤在出廠時,就已經把唱頭裝上,二個零點位置調好、針壓、抗滑都到位,用家拿到之後不需要調整,就可以馬上唱黑膠唱片,這就是真正的即插即用。或許您會擔心出廠前的各項調整只是隨便調調,可能不夠精確。我拿到唱盤之後,用AnalogMagik跑過一遍,發現調校得相當到位,不必擔心。當然您自己如果有能力,可以持續深化調整。
Platter特別重
為此,Burmester向外訂製了唱臂、MC唱頭,再加上自己擅長的機箱、電源、機械物理,設計出這部二層鋁合金內夾銅層的三明治式Platter(轉盤)。這個Platter重18公斤,由於很重,要放入軸心不容易,所以特別提供一個真空吸力把手。
放置Platter時最好二人一組,小心輕放。這個轉盤不僅是三明治結構,底層還塗有黑色瀝青塗層(當然不是馬路上那種觸感的瀝青),進一步抑制Platter內部的共振與外部振動。轉盤底部有一圈螺絲,可以猜測最底下那層是用螺絲鎖上的,當然轉動時的平衡工作已經做到精確,就好像我們換輪胎要做平衡一般。
175的馬達採用大家都在用的AC同步馬達,不過不是只用一個,而是用了四個,布置成四方形,很接近軸心,每二個馬達為一組同時驅動。
四個馬達的好處
這樣的設計有幾項原因:一是Platter很重,如果單用一個馬達,扭力恐怕不夠。如果要用大扭力馬達,馬達本身的震動也大。既然如此,為何不使用二個、三個,而是四個呢?市面上有不少唱盤是使用二個、三個馬達的,各有其理由,175採用四個我相信是基於四邊拉力平衡的考量,而且可以分擔各馬達的扭力。
第二個原因是這四個馬達的位置可以讓皮帶最短,因為這四條皮帶並非套在Platter上,而是套在轉軸上。最短的皮帶降低了皮帶本身老化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啟動速度也可以加快。當然,這四個馬達是安裝在避震的副底座上,隔絕外界的震動。
要讓這四個馬達的轉速精確,除了原本AC同步馬達不受電壓變動影響、跟電源頻率同步之外,最好還要進一步內建控速線路,這是高級唱盤都有的做法,175當然也不例外。175的電源是外接的,那個電源箱不僅以精密石英震盪來控制,還加上數位控制線路來進一步讓轉速穩定精確。另外這個電源箱還供應175內建的Phono 100唱頭放大線路所需。
沒有哼聲
老黑膠迷都知道,唱頭放大器最怕變壓器感應到哼聲,有時候二部器材放得太近,內中的變壓器就會相互感應,讓唱頭放大器產生哼聲,這種哼聲並非接地線就可以解決,而是必須讓相互感染的器材離得夠遠才行。
可是,我把175跟外接電源放在隔離變壓器旁邊,竟然沒哼聲?這真的太神奇了。我的隔離變壓器是10K VA,很大的容量,按理說磁漏會相當強,我自己的唱頭放大器都要離隔離變壓器一定的距離之後,才不會有哼聲。而175卻是放在隔離變壓器前面。175的唱頭放大器內建在唱盤內,難道是因為封在裡面所以能夠隔離磁漏,不會產生哼聲
嗎?不過,我從唱臂座的縫隙可以看到裡面的電子線路,顯然唱頭放大線路並不是密封的,這樣也沒有哼聲?真厲害!難道會是因為使用平衡唱盤訊號線的緣故嗎?
唱臂唱頭訂製
再來說到那支訂製的唱臂。這支唱臂是9吋直臂,補償角設在唱頭蓋上,臂管的材料是鋁合金與碳纖維合成,看起來跟德國Acoustic Signature近似。唱臂座並非一般開成圓孔,而是如SME或Acoustic Signature唱臂般的橢圓孔,這樣的設計可以在調整唱頭的二個零點時更加方便。唱臂軸心採用鋼材與陶瓷混合的Gimball萬向軸承,可以做各角度的靈活運動。平衡錘上沒有唱頭重量刻度,以一個六角螺絲鎖緊,轉動平衡錘時要先鬆開螺絲,顯然是要用針壓計量取。抗滑採用連續旋轉的方式,沒有刻度,所以也需要有測試片來做調整。
這支唱臂有沒有調整Azimuth的設計?有!請注意看唱臂末端與轉軸連接的地方,有左右二個大螺絲,鬆開那二個螺絲就可以調整唱臂的Azimuth。而VTA(SRA)則如傳統唱臂,只能藉著放鬆螺絲調整唱臂高低來改變VTA(SRA)。唱臂設計者深切了解調整Azimuth的重要性,才有這樣的設計,不過如果能夠邊聽邊調,那就更棒了,但如此一來唱臂的設計勢必更複雜,同時也需要像AnalogMagik或Adjust+這類的電腦軟體來輔助調整,如此一來就不是「即插即用」的音響迷所能負荷的。
175那個M C唱頭外觀看起來像是Ortofon,不過外殼是鋁材。輸出電壓0.35mV,1kHz時聲道平衡度為1dB,聲道分離度為28dB。頻寬寫得很保守,100Hz-15kHz(±1.5dB),請注意那是1.5dB,不是3dB或6dB範圍。柴田鑽石針尖,針壓2.3克,內部阻抗6歐姆,建議搭配阻抗100歐姆。我以AnalogMagik量測時,二聲道平衡度比規格標示還好,不過二聲道分離度我只測到24dB左右,原廠規格寫28dB,應該是原廠規格比較準吧?唱頭線圈以6N無氧銅線繞製,唱臂管內的的細線採用銀線。
附測試片
175附有一張測試片,那是委託德國inakustik製作的,A面有四軌測試訊號,包括1kHz Sine Wave、Sweep20Hz-20kHz、Anti-Skating,以及LockedGroove。第一軌是調整內建Phono 100唱放用的。第二軌是測試唱頭是否安裝正確之用,這項測試訊號必須搭配示波器使用。第三軌是調整抗滑,使用的是老式的空白溝槽,說明書上說只要把唱針調到不會往內走、也不會往外移就對了。其實這是不精確的抗滑調整,想要獲得精確的抗滑調整,最好是利用AnalogMagik這類電腦軟體來做。最後一軌是Locked Groove,也就是沒有盡頭的溝槽,測試目的是要看看訊噪比如何?也就是說把唱針放在這個軌上讓它一直唱,慢慢轉大音量,聽聽看噪音多大?說明書上說即使把音量開大,也不應該聽到有噪音。這樣的說明很攏統,到底是沒有針尖與溝槽摩擦的噪音呢?還是沒有電子噪音?哼聲?總之,如果要檢測黑膠唱盤,我還是建議要用
AnalogMagik或Adjust+這類的電腦軟體測試,雖然這樣的測試也有盲點與影響精確處,但至少是更可信的。
測試片的B面是四首曲子,三首流行、爵士歌曲,最後一首是布魯克納「第0號交響曲」,這是布魯克納在第一號與第二號交響曲之間所寫的,編號WAB100。當然測試片中只是取一小段而已。
軟硬兼施避震
我們都知道唱盤的避震很重要,通常不是用彈簧避震(軟盤),就是以本身的重量作為避震(硬盤),而175則是軟硬兼施。所謂軟就是175的轉盤軸心是放在副體座上,與底座之間還有一層避震措施。此外,底座與放置的表面還有一塊厚鋁塊底板,上面有三個磁力懸浮可調避震腳,這些都是軟的部分。至於硬的部分就是175本身的重量,175光是Platter重量就達18公斤,再加上底座的重量,雖然原廠沒有公布精確重量,但連包裝有60公斤的重量也很驚人了。
175的Platter軸心很巨大,而且強壯,採用錐形造型,最底部是一個小圓球,我想大概也必須要有這麼粗壯的軸心,才能負荷那18公斤的Platter重量。這個軸心不需要加潤滑油,組裝時先把軸心放入軸套內,再把四條皮帶依一定順序套上,最後才對準紅色箭頭,把Platter小心翼翼的放上去。
貼心設計
您知道嗎?175還有幾個小設計讓我覺得貼心。第一個貼心設計是Platter的直徑不到30公分,也就是說比一般黑膠唱片還小一點。為何要設計成這樣呢?當您真正用了之後才會知道,原來是要方便用家把唱片從Platter上拿起來。由於Platter比黑膠唱片小一點,即使Platter不停止,也能很輕易的就把黑膠唱片拿起來。這麼貼心的設計是黑膠迷才能體會的,也代表設計這部唱盤的人很細心,本身也可能是黑膠迷。
第二個讓我暖心的是唱臂前端的那根握把不是直的,而是往後弧形的(Acoustic Signature是斜向前方直的)。這樣的設計在光是用眼睛看時,會覺得只是視覺上與眾不同而已。可是,當您實際拿那根握把把唱臂移開時,就會發現這種像後弧形的設計很稱手,而且也不容易滑脫。還有,那個臂管扣環設計得很安全,很強壯,不會讓臂管不小心碰到滑出去。再者那根小小的油壓起臂器也設計得很好,跟手接觸的地方細,但舉臂的地方強壯,這樣的設計著眼於使用者的手感。
使用175的方法很簡單,先把外接電源箱與175本體的電源線連接,再來撥一下面板右邊的撥桿開關來啟動電源,接著旋轉左邊那個大旋鈕,切換33轉或45轉或停止,就這麼簡單。由於175是附帶MC唱頭的,所以背面有阻抗匹配調整,分別是100、220、330、470、1k、4.7k歐姆。通常選擇的阻抗越高,高頻就會越華麗,到底使用時要選擇
哪檔?如果原廠沒有提供MC唱頭的建議搭配阻抗資料,我們只能用聽覺聽聽看哪檔的聲音最適合您。如果要更科學些,可以用AnalogMagik,那個測試軟體中有一項測試最佳的負載阻抗。當然,AnalogMagik還可以量測最佳的針壓、最佳VTA、最佳Azimuth等。
轉速精確
175的背板上還有一個相位反轉(0/180度)扳手開關,還有一個ADP(Auto Power Down)開關,這個開關如果設定在On,唱盤會在沒有訊號輸入的20分鐘之後關機;如果設在Off位置,則都會一直處於Standby狀態,不會關機。不要忘了175內部是有唱放線路的,為了節能,所以才多了這個設計。
175只有平衡輸出端子,也就是說您只能使用平衡線,而不是RCA線。我猜,使用平衡線的目的是要進一步阻隔訊號線的雜訊感染,考慮到有些音響迷可能會把唱盤放在距離前級比較遠的地方,使用平衡線也是合理的設計。最後,175還附有一片唱片墊,正面看起來像是碳纖維,背面則是毛氈材料,如果您在Platter轉動時拿起黑膠唱片,要小心不要把唱片墊也拉起來,這樣會有唱片墊碰觸到唱針的可能。
最後還有一個秘密,那就是轉速微調。在背板電源線旁邊有二個小孔,那就是微調轉速的地方,但是上面並沒有標示用途。為何會這樣呢?原廠認為175的轉速是絕對精確的,所以不給用家調整。但是為了防備萬一,還是設了微調功能,不過只給經銷商知道而已。那二個小圓孔中,靠近電源線那個是調整33轉的,另一個調整45轉,調整時要用細小的螺絲起子伸進去轉動。
聆聽175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由於175已經內建唱頭放大線路,所以用平衡線輸入到Spectral DMC30 SS前級的平衡輸入端即可。使用的喇叭就是ATC SCM 100ASL雙主動式喇叭。聆聽時我完全沒有重新調整,一切按照唱盤送來時的原樣,因為我想聽聽原廠調整好的音響效果。
AnalogMagik測試
當然,我也用AnalogMagik軟體把所有該量測的地方都測一遍,這些數據我也同時公布在這篇文章上。簡單的說,175的轉速很精確,大概都接近測試訊號3,150Hz。讓我非常驚訝的是,在量測左右聲道Azimuth項目中,175所附的MC唱頭左右聲道平衡差距竟然只有0.14dB(左聲道24.10dB,右聲道24.24dB),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我所測過唱頭中二聲道誤差最小者。奇怪?我根本沒調Azimuth啊!可見175出廠前的調整很精確,這是我第一次碰上不必調Azimuth二聲道誤差就那麼微小的。
再來,在最佳唱頭放大器Gain增益匹配方面,175左、右聲道的誤差竟然也那麼小(左聲道30.86dB,右聲道30.89dB),看來這個MC唱頭性能很優啊!再來看負載阻抗匹配Loading,測得的是1.07dB與1.06dB,這個數字是要越低越好,我聽的時候是選在100歐姆這檔,從頻率響應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很平直,在高、低二端並沒有特別的突起。
而Vibrations是量測整個唱盤的振動,這是以IMD(內調失真)來觀察,175這個唱頭的左右聲道失真度都很接近,但我無法判斷這個失真數字還能多低?理論上失真數字要越低越好。VTA(SRA)這個項目也是以IMD來判斷,測得的數字是4.63%與4.46%(左右聲道),如果重新調整,應該可以獲得更低的數字。不過,實際聆聽時聽感是很
好聽的。
共振頻率範圍內
在Wow & Flutter測試方面,175得到的是0.066%,這跟其他唱盤差不多,175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而在唱臂與唱頭組合起來所產生的共振頻率方面,無論是水平共振或垂直共振頻率,175都在8-13Hz以內,這就是原廠搭配的好處,如果唱臂、唱頭是分開買的,組合起來之後共振點未必能夠落在8-13Hz之間。
再來是抗滑,我分別顯示剛開始的測試數字,以及快要結束前的測試數字,這二組數字的左右聲道都很接近,而越接近唱片中心點抗滑數字越大是正常的。抗滑數字還能夠更低嗎?測試軟體的要求是左右聲道的數字差異要在0.1至0.2%之間,而175無論是抗滑開始或抗滑結束前,二聲道的誤差都在0.1左右,顯然是很厲害。最後是針壓,分為
7kHz與300Hz二種頻率去測試,所得的數字也要越低越好。有關這項我也無法判定這樣的針壓是對還是錯?因為改變針壓時,所測得的數字是會改變的,但是數字越低真的越好聽嗎?很難說。
到底多好聽?
到底175有多好聽?以下我簡單用幾張黑膠唱片做說明。第一張唱的是Joan Baez那張「Diamonds and Rust in theBullring」。第一個感受是音質很好,嗓音與吉他清晰甜潤飽滿又完全沒有侵略性,這個MC唱頭還真厲害啊!低頻很豐富,軟質又有彈性,難道這是MC唱頭跟唱頭放大線路共同營造的效果嗎?背後合唱特別清楚,但是又不會讓前面的Joan Baez歌聲聽起來有侵略性。
第二張聽的是密爾斯坦演奏的德弗札克、葛拉茲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哇!那小提琴的聲音真甜啊!不!應該說又甜又水淋淋又軟質又有光澤又有擦弦質感。還有,聽起來跟鮮奶油一樣細緻柔潤。光是聽到這樣的小提琴,整個人都茫酥酥了。
細緻溫暖融合
第三張聽的是Van Cliburn彈的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MacDowell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張唱片用175聽起來,一點老聲都沒有,一點硬調都沒有,這樣就是對的聲音啊!那鋼琴圓潤晶瑩,圓滾滾的音粒很鮮活,每一個鋼琴音粒都被光澤跟甜味包裹著,而且彈跳活生。以上我所說的只是高音鍵而已,還沒說到低音鍵,低音鍵是帶有水平盪出去的細微震波感覺,我知道這樣的形容詞很難讓您懂,反正就是低音鍵聽起來很過癮就是了。不僅低音鍵過癮,當演奏到大鼓與低音鍵同時出現馬上收束時,那時的低頻效果才真正的迷人。
至於伴奏的管弦樂,您一定無法想像那是很細緻、很溫暖,很融合的聲音,低頻基礎雄厚,內聲部清晰,使得普羅高菲夫這首帶有現代色彩的鋼琴協奏曲聽起來興味盎然,一點都不會覺得吵雜或難以接受。
軟質又寬鬆
第四張是 Solti 指揮的那張「Venice」。在這張唱片中我聽到175超強的動態範圍,超細緻的弦樂、超火熱的管弦樂總奏,還有超美的音質。有些黑膠系統聽這張唱片時,暫態反應不夠凌厲;有些系統聽起來聲音會太硬;有些聽起來甚至會噪耳,但175聽起來真的太棒了,剛強中能保持原音樂器該有的木質溫暖,龐大的管弦樂總奏時又能聽到內聲部的清楚解析,更美的是管弦樂一直呈現軟質又寬鬆反應又快速的特質,而且弦樂很甜美。
最後要舉Hugh Masekela那張「Hope」為例。我只用33轉版,還未動用45轉版,175的表現就讓我另眼相看。第一、音質很好,纖細中又不會顯得瘦弱,強勁中又帶著軟Q,流行音樂的火熱Punch拳拳到肉,銅管的金屬光輝與厚度很真實,套鼓打擊接觸剎那的速度感很快、很紮實,人聲飽滿又溫暖又粗獷,音場中的層次與解析都非常好。總之,175的整體表現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完全不費心
如果單看Burmester 175的售價,它的確並不便宜。不過您不要忘了它附帶唱臂、MC唱頭、內建唱頭放大器,算一算其實也不貴,尤其與他家頂級數位訊源相比,您對它的價格也就釋然了。此外,175最棒的是Plug and Play的設計,您只要懂得把黑膠唱片放在唱盤上,它就能唱歌給您聽了,完全不必擔心調整的問題。還有,您要去哪裡找跟您的整套Burmester外觀一致的黑膠唱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