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ender N20 逼近完美的串流訊源頂尖之作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2021/2月號 第389期」】下載PDF
串流訊源排除了CD轉盤的讀取誤差與震動干擾,理論上聲音表現應該比CD唱盤優異才對,但是實際上卻未必如此。Aurender成功擺脫了這個窘境,N20的設計完全拋開電腦思維,盡其可能排除線路與網路雜訊,並且將供電與時鐘做到最好,串流訊源真正的實力終於得到解放,看過本篇評論之後,你就知道N20有多逼近完美。
數位流的進展真可謂一日千里,還記得五年前評論Aurender W20,那時具備CD品質的無損串流服務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台灣根本沒幾個人使用Tidal音樂串流平台。在那篇評論中,我還在解釋何謂「音樂伺服器」。那時許多Hi End音響廠家也還在觀望,懷疑數位流訊源是否真有存在的必要?誰能想像,如今實體CD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竟然迅速衰退到只剩7%,音樂串流則佔85%,儼然已成完全制霸局面。Tidal、Qobuz等等具備高解析音質的音樂串流平台則在音響迷之間快速普及,帶動高品質串流播放機迅速成長。而創立於2009年,堅持只做好串流訊源一種產品的Aurender,如今不但已經發展成為Hi End頂級串流訊源的代表品牌,甚至被Magico等頂尖Hi End音響品牌欽點為參考訊源,成為近幾年全球各大音響展的能見度最高的串流訊源品牌。只要看過本篇所介紹Aurender N20的技術特點與聲音表現,相信你就會了解Aurender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介紹N20之前,請容我再一次介紹什麼叫做串流播放機?什麼又是音樂伺服器?先說串流播放機,它的角色類似以往的CD唱盤,都是一種數位訊源。以前的CD訊源分為內建DAC的CD唱盤與不含DAC的CD轉盤,現在的串流播放機也分為內含DAC與不含DAC兩種,這次介紹的N20就是沒有內建DAC的純串流播放機,地位類似以往的CD轉盤,所以也有人稱這類產品為「串流轉盤」,只是這種稱呼方式並不精確,因為串流播放機中並沒有真的會轉動讀取光碟的「轉盤」,所以本刊並未採用這種說法,而是統一使用「串流播放器」來稱呼此類產品。
順道說明一下Aurender目前的產品線,Aurender的產品種類非常多,主要分為N系列、A系列與ACS系列。N系列是沒有內建DAC的純串流播放機,A系列是內建DAC的串流播放機,ACS系列則是內建光碟機,可以將CD轉存到內建硬碟,但是沒有內建DAC的串流伺服器。本篇介紹的N20隸屬於N系列,是目前等級僅次於W20SE的次旗艦。Aurender日前還發表了另一款採用電源分離兩箱式設計的N30,等級應該在N20之上,不過原廠官網目前還找不到這款產品。
什麼又是音樂伺服器呢?最簡單的定義是,只要串流播放機內建了可以儲存音樂檔案的硬碟,那就可以稱之為「音樂伺服器」。「伺服器」這個名詞來自於英文的Server,它的工作類似NAS網路硬碟,所以許多人也稱這類產品為音樂專用NAS。不過這種說法也容易混淆,為了方便讀者與國外原廠使用的Server直接對照,所以本刊目前一律稱此類產品為「音樂伺服器」。本篇介紹的N20有內建硬碟,同時也具備完整的網路串流功能,所以最精確的產品名稱應該是「串流音樂伺服器」,Aurender原廠的正式名稱則是High Definition Caching Music Server / Streamer。
寫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串流訊源的產品定義與分類方式實在比CD時代複雜太多了,要完整說明一款串流訊源的功能,它的產品名稱可能會變得落落長。
▲N20配備了一個8.8吋的大型全彩LCD顯示幕,這個螢幕並非觸控,但是可以用右方四個按鍵進入播放清單、選曲並且播放。如果用App設定為專注聆聽模式,播放音樂時螢幕將會關閉,所有按鍵也會停用,藉此降低螢幕與邏輯控制線路的雜訊干擾。
以前的CD轉盤最重要的工作,是確保CD讀取穩定精確,這對最終的聲音品質會造成影響。現在的串流播放機在去除了CD讀取機構之後,到底負責處理什麼樣的工作呢?簡單的說,就是透過USB或網路介面,接收來自電腦、外接硬碟、NAS網路硬碟,或網路音樂串流平台傳來的音樂訊號,再將這些數位訊號交給後端的DAC傳換為類比訊號。
這樣的工作,乍看只不過是將數位訊號轉個手交給DAC而已,一般電腦就能代勞,我們真有必要花大錢買一部音響專用的「電腦」嗎?所謂串流播放器對聲音表現又到底會有多大影響?我相信這是許多音響迷心中的疑惑。
串流播放機的聲音真的好過CD訊源嗎?這是音響迷心中對於此類產品的另一個疑惑。理論上,移除了CD轉盤機構,並且排除光碟轉動所造成的震動干擾之後,串流播放機應該是更理想的數位訊源才對。這個優點的確是串流訊源剛推出之時的主要賣點,沒想到許多音響迷在實際比較之後,卻發現高階CD唱盤不但沒有被比下去,聲音甚至比串流播放機還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既然串流播放機的本質是電腦,那它就必須承受電腦運作時所產生的各種雜訊干擾。與網路接上線之後,它又接收了網路所夾帶的各種電源雜訊與時基誤差。所以串流訊源雖然理論上應該勝過CD唱盤,但是實際上聲音表現卻很難盡如人意。
這可真是尷尬的處境啊!一方面音樂串流已經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串流訊源的聲音竟然輸給上個世代的CD訊源。一般消費者不會察覺這種差異,但是對音響迷而言,這卻是無法接受的致命傷。市面上倒底有沒有聲音表現達到Hi End水準的串流訊源呢?有的,Aurender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這次試聽的N20,的確是我聽過聲音表現最理想的串流播放機,也終於讓我體驗到了串流訊源理論上的真正優勢。
相隔五年之後再評Aurrender的器材,也讓我對他們堅持的設計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令我驚訝的是,Aurender最核心的設計理念,有許多竟然與目前的主流趨勢背道而馳,重點是,Aurender的作法並不是走回頭路,而是他們追求最高重播品質,打造最頂尖串流訊源的重要手段。
Aurender有別於主流趨勢的設計理念,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第一,不追求最高CPU效能,但求夠用就好。第二,不支援Roon音樂播放系統。第三,不支援第三方UPnP App,只能透過自家開發的專用App操控音樂播放。第四,不支援Wi-Fi,只用網路線上網。第五,沒有數位音控。第六,沒有藍牙。
關於最後兩點,原因不難理解。數位音量控制會損失數位訊號的解析度,藍牙無線傳輸會對音樂訊號進行有損壓縮,兩者都不符合Aurender所追求最高重播品質的目標,所以他們斷然捨棄。至於前面四點,則值得深入探討。
第一,市面上大多數頂尖數位訊源都追求更快的數位運算效能,為什麼Aurender堅持CPU處理速度只要夠用就好?因為CPU的處理速度越快,代表耗電與發熱越大。CPU高速運作所造成的電源波動,還會影響音樂訊號處理線路的供電穩定性,破壞最終重播品質。
更嚴重的是,CPU的工作時脈越高,它所產生的高頻噪訊就越強,在電腦主機板中,這個問題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是對於串流訊源來說,這個問題就會對音樂線路造成嚴重汙染。這是Aurender堅持CPU效能只要夠用就好的原因,也是一般電腦為何不適合當作串流訊源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多數Hi End訊源都以支援Roon Ready做為吸引音響迷的賣點,Roon官方也宣稱他們的RAAT傳輸架構有助於提升重播表現,為什麼Aurender堅持不支援Roon?原因與第一點相同。Roon的功能雖然強大,但是這也代表Roon必須耗費更多CPU效能,製造更多數位高頻噪訊。在追求最高重播品質的前提下,捨棄Roon是Aurender的唯一選項。
N20的機箱非常厚實堅固,金屬加工質感精緻,全機重量13.5公斤,幾乎跟一部綜擴一樣重。
第三,大多數串流訊源都支援開放式的UPnP傳輸協定,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合用的UPnP App控制音樂播放。Aurender的串流訊源一樣走UPnP架構,但是他們卻不開放第三方UPNP App控制他們的產品,只能使用自家Aurender Conductor App控制播放,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與Aurender的一項關鍵技術有關。Aurender的串流訊源在播放內建硬碟中的音樂檔案時,會將音樂資料先暫存在主系統的SSD固態硬碟中,再從這個SSD讀取播放,此時內建硬碟會停止運轉,完全排除硬碟的機械震動干擾。除此之外,經由SSD緩衝暫存,應該也有重整時脈訊號,提升重播品質的效果。
重點是,上述的SSD暫存動作,只有在搭配自家App時才能運作,因為這個App在選曲播放時,一樣會將用家想聽的曲子先放到App中的佇列清單排隊,這個排隊動作,其實就是讓音樂訊號預先存放到SSD的動作。第三方UPnP App沒有這種功能,當然無法用來操控Aurender的串流訊源。
第四,大多數串流訊源都同時支援網路接線與Wi-Fi無線連網,但是Aurender卻堅持只用網路線連接。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Wi-Fi的實際連線速度並不穩定,而且有可能會漏失訊號,並不是理想的串流傳輸方式。另一方面,Wi-Fi接收線路也是數位噪訊與時基誤差的源頭之一,所以他們同樣斷然捨棄。
老實說,Aurender的以上四項抉擇,對於市場的接受度實在是一大考驗,尤其是捨棄了Roon與開放式UPnP架構,在使用方便性上可能讓Aurender屈居劣勢。不過另一方面,以上四個做法,也完全解釋了為什麼一般串流訊源無法完全勝過傳統CD唱盤的疑問。數位處理線路所產生的噪訊,顯然是損害串流訊源最終重播品質的主要兇手。一般數位訊源為了追求效能與方便性,無法降低數位高頻噪訊;Aurender則是以追求最高重播品質為終極目標,即使犧牲了些許便利性,也要斷然捨棄一切可能造成數位噪訊的成因。在此我不得不佩服Aurender擇善固執的勇氣,他們堅持的理念,毫無疑問是真正Hi End精神的體現。
Aurender自家開發的Aurender Conductor App值得特別介紹。前面不是說Aurender捨棄了對Roon的支援,因此也犧牲了Roon所提供的強大資料庫整合搜尋功能嗎?其實Aurender並沒有因此妥協,實際使用過Aurender的App之後,我才驚訝的發現,這款App竟然具備了與Roon相同的資料庫整合能力。也就是說,這款App可以將你在Tidal與Qobuz上儲存的最愛專輯,與你儲存在自家NAS或Aurender訊源內建硬碟中的音樂檔案,全部彙整,同步搜尋。要知道Roon為了開發這項技術,可是投入了大量人力與成本。Aurender是怎麼研發自家App的呢?他們竟然沒有外包給其他軟體廠商代工,而是同樣投入了大量人力與成本進行研發,而且直到現在還在持續優化改版中。如果你要享用Roon的強大資料庫整合搜尋功能,得要付費699美元才能使用。但是只要你是Aurender產品的用家,使用他們的Conductor App完全免費。
話說回頭,為何Aurender寧願自己花大錢開發自家App,也不願意支援Roon呢?因為Roon的運作會耗費大量CPU效能,但是Aurender自家開發的App不會。簡單的說,Aurender認為他們自家開發的App比Roon還要順暢好用,對CPU的負擔更輕,對重播品質的影響也更小。
寫到這裡,我要回答本文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串流訊源到底負責處理什麼樣的工作呢?答案絕非只是單純將串流得來的音樂訊號直接轉手交給DAC那麼簡單。串流訊源主要負責的工作有三:一是檔案格式轉換、二是取樣頻率轉換、三是傳輸介面轉換。進入數位流時代,數位音樂的檔案格式多到誇張,光是大家經常用到的就有DSD、WAV、AIFF、FLAC、ALAC、MP3、APE等等,不同的檔案可能解析度與取樣頻率也不相同,串流訊源必須要將所有不同的檔案格式與取樣頻率,全部轉換為後端DAC可以接收的規格才行,這個轉換的過程可能影響聲音品質。除此之外,串流訊源的接收介面包括網路、Wi-Fi、USB、藍牙等等,串流訊源也必須將這些介面全部轉換為DAC可以接收的SPDIF或USB才行。這個動作也會對聲音品質造成影響。由此可知,串流訊源雖少了光碟轉盤,但是它必須處理的工作其實比CD唱盤複雜許多,你說串流訊源的設計會不會影響聲音表現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以下的介紹中,我們就會了解Aurender在優化輸入、輸出介面上所做的努力。
機箱內各部線路完全以厚鋁板隔離屏蔽,降低彼此之間的雜訊干擾。電源供應線路特別講究,一共配備三顆變壓器,針對各部線路獨立供電。機箱右側可見四顆超級電容,特性類似電池供電,兼具UPS不斷電系統功能,當意外斷電時,可以持續供電,確保N20安全關機。如果關掉機箱背板的總電源,超級電容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放電完畢。
介紹過Aurender的設計理念之後,讓我們鎖定這次介紹的N20,看看它的硬體架構有何獨特之處?首先,Aurender極度重視串流訊源的電源供應,N20採用線性供電而非交換式電源,電源供應線路中一共配備三顆變壓器,針對各部線路獨立供電。除此之外,Aurender還配備了四顆超級電容,這種電容的特性類似電池供電,除了可以精準供應最純淨穩定的電壓、電流之外,還兼具UPS不斷電系統的功能,當N20在工作時,電源萬一被意外切斷,這四顆超級電容可以持續供電,直到N20正常關機為止,藉此保障硬碟中儲存的音樂資料不會損毀。
N20的主要線路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負責接收來自網路與USB的訊號,也是CPU與主系統SSD硬碟(500GB)所在之處,顯然這是比較容易產生雜訊的線路板。上層則負責音樂訊號輸出,FPGA晶片與主時鐘線路也設在此處,顯然這裡是很怕雜訊干擾的線路板。兩塊線路板獨立設置,就可以大幅降低雜訊干擾。
在上層的線路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以金屬殼密封的元件,位於中央的是OCXO(Oven-Controlled Crystal Oscillator)恆溫時鐘,Aurender認為這是他們所能買到最精密、時基誤差最低的時鐘產生器。搭配由FPGA負責運作的ADPLL(All-Digital Phase-Locked Loop)鎖相迴路,還可以將時基誤差降到更低。如果你還嫌不夠好,N20也可以外接時鐘。
位在上層線路板左下方的金屬殼中,則是USB輸出線路,Aurender在降低時基誤差與雜訊屏蔽上做了特別處理。值得一提的是,N20的SPDIF數位輸出也很講究,特地在此設置了變壓器隔離接地雜訊。在使用上,到底是USB輸出比較好,還是SPDIF輸出比較好呢?USB輸出介面因為是非同步傳輸,所以時脈訊號是由DAC的時鐘控制。而SPDIF輸出的時脈訊號則是由N20的OCXO時鐘發送,可以確保超低時基誤差。相較之下,似乎SPDIF輸出應該更為優異,不過Aurender也強調兩者的差異與搭配的DAC有關,必須實際比較,才會知道哪種數位輸出更適合自己的系統。
附帶一提,N20的網路接收介面也非常講究,具備雙重隔離線路,可以排除由網路傳輸夾帶的噪訊。這種噪訊是影響串流訊源音質的主要因素,Aurender當然會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主線路板的左邊是硬碟區,最多可以安裝兩顆2.5吋硬碟,採用拆裝方便的插槽式設計,如果安裝的是傳統硬碟,最大容量支援5TB,如果安裝的是SSD固態硬碟,最大容量則可以支援到8TB。換句話說,N20內建硬碟的總容量最高可達16TB,可以儲存超過25,000張WAV格式的CD唱片,就算你是重度唱片收藏家也非常夠用了。
機箱右邊有兩個2.5吋硬碟插槽,N20並不附贈硬碟,而是交給用家自行購選購符合自己需要容量的硬碟,插槽式設計的安裝非常容易。
進入實際試聽,我一共搭配了COS D1與Mytek Manhattan II兩款DAC,D1的音質細緻,弦樂較柔,泛音延伸極美,是較為討喜保險的搭配。Manhattan II則是直率不修飾的鑑聽個性,中低頻能量也較強。後者是比較冒險的組合,因為前端訊源的缺陷,很容易被Manhattan II突顯放大。令我驚訝的是,N20與Manhattan II搭配時,我竟然沒有察覺任何生硬粗糙的毛邊,反而聽到了非常自然細膩流暢的音質。
Manhattan II擔任本刊參考訊源已經很久了,我對它的聲音非常熟悉,這次與N20搭配,絕對是我聽過Manhattan II最好聲的組合,可見N20的音質極純,音樂背景也極度安靜,所以即使透過Manhattan II放大檢視,也聽不出任何缺陷,反可以突顯N20本身的美質,以下的試聽就選擇以Manhattan II搭配進行。
先比較USB與SPDIF輸出的差異,搭配Manhattan II時,我發現兩者的聲音差異非常明顯,簡直像是使用了兩部不同的數位訊源一般。USB輸出的聲底非常厚實,而且能量感較強。AES/EBU輸出的音質則非常清澈,而且層次感更好。兩種輸出各有適合的音樂類型,在使用上等於多了一種搭配的選項。不過為了展現N20在解析度與層次感上的優點,以下的試聽我都是使用AES/EBU輸出進行。
先從David Fray在「Fantaisie」專輯中演奏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894開始聽起。N20超級安靜的音樂背景立刻展現優勢。樂曲開頭,David的觸鍵雖然極度輕柔,但是有如珍珠一般圓潤通透的音粒卻又極度凝聚明確,讓我得以聽到更細微的音樂表情。在N20特別安靜的音樂背景上,我所聽到的豐富的音樂情報量,就像是聚光燈照射在舞台上,連空氣中飄浮的微塵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這種特質通常只有最頂級的數位訊源才會具備,卻是一般串流訊源所最難做到的。N20顯然已經擺脫串流訊源的缺點,實力可與頂尖數位訊源看齊。
再聽香港上揚愛樂以HQCD重新發行的「Niccolo Paganini : Sonatinas, Capricci」,第一軌樂曲開頭的鋼琴能量極強、直率奔放,N20沒有壓抑的直接釋放演奏能量,但是音質卻沒有一絲粗糙毛躁感。小提琴的演奏一樣直率,N20如實展現凝聚的琴音線條,但是聽感卻毫不緊繃。Denes Zsigmondy充滿魅惑魔力的顫音技巧,是這份演奏特別迷人的特點之一,N20的重播更加突顯了顫音的起伏與流暢感,同時還能充分展現出Denes所使用名琴的光澤感,完全彰顯出這張專輯最動人的特質。
▲Aurender自家開發的Conductor App竟然具備類似Roon的資料庫整合與搜尋功能,控制介面設計成熟,使用起來非常流暢,N20所有設定選項都在這個App上進行。重點是這個App對於N20處理器的負擔極輕,可以大幅降低CPU高速工作時所產生的雜訊干擾。
再聽謝宇威新專輯「那三年」中的「大埔調」,我聽到了自然而有彈性的人聲質感,中頻寬鬆卻又不會鬆散。范宗沛的大提琴同樣在寬鬆與凝聚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擦弦質感非常清晰,但是又不會讓人覺得過度強調解析,唯有在自然音質與細節解析之間取得最佳協調,樂器的真實質感才能充分浮現。在試聽過程中,我發現N20最擅長表現的,就是極度強烈的樂器真實感。
聽四枝筆樂團演唱的「冰山」,這是現場同步錄音,N20除了讓我聽到了非常豐富的人聲的細節之外,還讓我感受到了非常真實的空間感,彷彿把我帶到錄音現場一般,可見N20對於錄音中微弱堂音細節的表現力也非常優異。
我還特地用Tidal串流試聽了挪威發燒唱片廠2L的「The Nordic Sound」,這張專輯是MQA高解析格式,完全展開後解析度可達24/352.8kHz。N20支援MQA嗎?當然支援,不過MQA並非標準配備,而是要透過Conductor App付費安裝,費用只要50美元,並不昂貴。安裝完成之後,N20即可透過軟體解碼,將MQA展開到24/96高解析度,如果再開啟N20的升頻功能,則能將解析度再提升到24/192或24/176.4。用N20播放Tidal MQA的聲音表現真的好到出奇,我必須要說,以往我從未感受過2L高解析錄音的明顯優勢,直到這次透過N20播放,我才驚訝於2L的錄音原來如此優秀,鋼琴高音通透明確,泛音延伸有著緻密的質感,低音觸鍵則展現出絕佳的彈性與重量感。弦樂齊奏的層次不但清晰分明,而且還有著非常好的密度感。
最後用「John Williams in Vienna」專輯測試N20重播大編制樂曲的表現,除了純淨而清晰的弦樂,以及音質醇美悠揚的銅管之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各聲部清晰分明的層次感。N20所建構的不是搖搖晃晃的鷹架,而是紮實堂皇的鋼骨結構大樓,充分展現出整體演奏開闊大器的能量感與規模感。
讓我們再次回到本文開頭所提出的疑問。串流播放機真的無法勝過傳統CD唱盤嗎?對一般串流訊源來說或許如此,但是當N20盡其可能排除線路與網路雜訊,並且將供電與時鐘做到最好之後,情勢將會完全翻轉。我們真有必要花大錢買一部音響專用的「電腦」嗎?一般串流訊源的設計的確類似電腦,但是N20的設計已經完全擺脫電腦思維,而是完全以追求最高重播品質為目標,大幅降低了電腦處理線路所造成的干擾。N20不是電腦,而是一部徹頭徹尾秉持Hi End精神所打造的超級數位訊源。能將所有細節做到如此講究的串流訊源,市面上幾乎找不到。能夠勝過N20的串流訊源,除了Aurender自家旗艦W20SE之外,市面上恐怕也難有對手。N20的確是一款逼近完美的串流播放器,技術如此、聲音表現亦然。
集體試聽:
洪瑞鋒:將單一功能做到極致的精彩體現
在數位串流的架構裡,一部單純的串流播放機究竟應該佔多少份量?這次聆聽Aurender N20,它給了我一次清楚的答案:只要秉持著突破極限的Hi End精神,即便不涉及任何DAC轉換的純串流播放機,也能帶來超乎想像的音質進化。這次的參考喇叭是PSI A23-M,這是一對主動式鑑聽喇叭,這期前後聽過幾次,這回前端搭配N20,無疑是表現最全面的一次。說它「全面」可不是隨便講講,而是它真的根本的解決了幾個數位串流音訊容易產生的問題。第一個是音樂的底噪很低,聲音線條飽滿,而且沒有侵略性。
當我透過Tidal播放「Beethoven:The Early String Quartets」弦樂四重奏,弦樂拉奏的質感完全是木製樂器的音色,琴音柔潤自然,音質不緊繃,這第一聲就讓我覺得這次的集體試聽主角不簡單。再來,這部串流播放機的解析力也超棒,將四把弦樂器不同音色的質感,解析得非常清楚;和聲變化時的光影色澤非常美,沒有解析過強產生的生硬問題,將音樂脈絡,以一種相當柔順自然的方式做處理,類比味十足,這是傳統數位訊源很難具備的聲音特性。第三是這部訊源的相位失真很低。即便這期我在PSI喇叭上換過不少他牌DAC,但這次搭配N20給我的音樂真實感是最強烈的一次。
聆聽魏如萱「優雅的刺蝟」香港音樂會,我在現場聽見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場錄音;空間感不僅透明,演唱我喜歡的「門/香格里拉」,魏如萱的歌聲,像是直接劃破空氣一般,真實的浮現在我的眼前;包括現場麥克風近距離收到的那些細微口氣、轉韻,以及歌唱間的氣息變化,在N20的還原下都顯得無比透明。其實這種「透明感」,幾乎是所有針對串流音質作優化的器材會有的特性,一來降低了雜訊干擾之後提升透明度,二來是將相位失真拉低到一定程度,聲音的結像就會顯得無比真實,細微的音樂細節也更容易被聽見。聆聽N20時,我的感受就是如此,不僅透明、富有細節,音像定位真實無隱,還擁有一般數位訊源難以企及的類比寬鬆感。將單一串流播放機功能做到好可以多極致?Aurender N20用聲音表現給了我明確答案。
蘇雍倫:數位流領域的冬攀K2
為什麼會想用這樣奇特的標題來形容Aurender N20呢?那是因為極限登山運動發展這麼久以來,世界第二高峰K2喬戈里峰,由於技術難度的至高,居然一直到2021年一月中,才由尼泊爾隊伍完成人類首次冬攀登頂的紀錄!數位流器材百家爭鳴,高階的數位流器材一台一台的問世,我們現在每一期也都會接觸不少。但要能讓我覺得真正攻頂,而且不是一般的攻頂,是最難最發燒的那種,那就會是這次聽完N20之後的感受!當我透過N20放出我熟悉的曲目,像是「末代武士」電影原聲帶,我訝異於我原本就覺得錄音已經很讚的這張專輯,透過Aurender,它可以讓很多我原本都沒感受到的弦樂美感、樂器質地,做出鮮明又極度優化的表現,那樂器的真實度,我敢說我真的很少能這樣體會,極度通透、非常高級的樣貌,而且就算是很滂薄的大編制,都還是無法忽視那像鑽石般的閃耀的樂器型態。我再播放「帕爾曼的電影琴聲」這張,在大編制的樂曲下,一份相當寬鬆且令人心曠神怡的樣貌輕鬆展現於我眼前,但為數眾多的樂器卻都還是可以有原本的大小,就這樣舒展在空間中;由於每種樂音的「內涵」都很完整,彼此互相碰撞產生和弦、或是從最微小到最浩大的動態氣韻,都隨時能激發出絢爛光芒,以至於幾首精彩的樂曲聽下來,真的是感到十分快活;總覺得所有音樂,都可以透過這樣難以到達等級之數位流器材,持續被我鑽探出不可思議的極美。N20或許不好入手,但絕對比攀登K2簡單,預算夠的玩家,這不只是峰頂,而是過去經驗不可比擬的新極致。
蔡承哲:讓音樂更接近理想的樣貌
不帶數類轉換,純數位輸出的串流播放機到底能有多大的差距?筆者用售價只有Aurender N20零頭的Soundgenic做為比較對象,驗證不同售價水準產品的差異性。相信就算是從來未曾接觸音響的非音響迷,都可以一耳聽出兩者聲音完全不同;而只要是微發燒的音響迷,應該都能輕易指出Aurender聲音確實比較好。這代表音樂伺服器等級之間的差異絕對夠明顯,而非微小、若有似無的差異。
個人聽出的第一個差異是寬鬆度。就拿薩克斯風為例吧,在Aurender上,薩克斯風吹出來的氣流就是更自然、無壓縮,更沒有擠壓噴出的感受。可能是連帶影響,同時會覺得在Aurender上聲音聽來更為厚實一些。雖然用到厚實這一形容,不過其實更接近密度更高,更有實體重量感。比如說聽Stevie Wonder「Innervisions」,擊鼓的重量與厚實度就有顯著差異。
另外在音色上,Aurender依本刊的音響五行來說,聽來水屬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聲音會比較內斂、沉穩些。這在聆聽小提琴最為明顯,用Aurender聆聽時無疑更為接近想像中的小提琴,或者說是對名家手中小提琴的想像。也不能說不用Aurender時就不像小提琴,而是一個聽來就是昂貴名琴,一個是學生練習用的平價琴。雖然N20並不算便宜,不過如果是要追求更接近真實的聲音美學,N20無疑能讓音響系統更接近理想。
規格:
類型:串流音樂伺服器。SSD硬碟容量:500GB(DDR3 8GB)。內建硬碟容量:可同時安裝兩顆硬碟,最大支援HDD 5TB或SSD 8TB。數位輸出:RCA同軸×1、AES/EBU×1、BNC×1、Toslink×1、USB 2.0 Type A×1。數位輸入:Ethernet×1、USB 3.0 Type A×2。時鐘輸入:BNC×1。外觀尺寸(WHD):430×111×353mm。重量:13.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