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tofon AS-212R及309R唱臂(上): SPU #1 S唱頭與AS-309R唱臂搭配的啟示 | 音響的哲學、科學、非科學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 第430期」】
之前我多次提到,黑膠唱臂要面對各種互相牴觸牽制的工作條件,而必須有多方面複雜的工程考量及妥協,所以唱臂的設計執行製作,其實是黑膠播放器材裡最困難的一個項目。除了音質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安裝及使用上的容易程度。而所謂「使用」,除了播放時操作方便,合乎一般人的直覺及慣用法則之外,更重要的是調整功能與範圍是否足夠/完備,而且又牽涉到各參數調整時的精細程度,還有參數更動之後能否容易歸位/回復原先設定。
周全評估唱臂音質非常耗時耗神
安裝上的問題,光看外觀或廠方文宣是無法得知 的,身為一個負責任的評論員,必須要親自動手體驗才會察覺。有不少外觀新奇亮麗的高價唱臂,實際安裝起來卻困難重重。各位試想,聽黑膠玩黑膠者眾多,但有多少人是真正自己動手裝過唱臂的?要在自己現有的唱盤上,讓一支先前未曾安裝過的唱臂可以正常動作,首先要解決的是要想法將該臂鎖定在正確的位置。光是測量距離,鑽孔,找螺絲等等,就要牽連到各種加工及後勤問題,讓許多人望之生畏而打退堂鼓。因此裝唱臂的工作,絕大多數是由代理/經銷 或「達人」來處理,使用者不會經手。而要客觀公平地評論唱臂音質,必然要在同一唱盤上,與其它唱臂比較,這就要面臨更廣泛的問題,包括唱盤是否能支援多支唱臂的安裝等等。
要對一支唱臂的是否容易使用及調整等方面得到完整概念,必然要與它相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要嘗試與不同唱頭,甚至不同唱盤搭配,才會知道在操作與調整方面,有沒有什麼難以克服的缺點或癖性。例如常見的問題,是唱臂能升降的高度範圍不夠,安裝有些比較低矮或特別高的唱頭時,無法調整到適當的VTA/SRA。然後很多的唱臂,抗滑調整範圍不足,使一些抗滑需求大的唱頭無法正確循軌運作。
至於音質的評估,首先要考慮的是,唱臂本身無法發聲,一定要安裝唱頭,而且還要靠唱盤來提供轉動動能,才有辦法發揮作用。而各式唱頭種類不勝枚舉,光是發電方式,順服度高低/阻尼軟硬,針尖形狀等各種性質的分佈範圍又廣,要讓唱臂在與唱頭搭配時,能發揮當初設計時所追求的性能表現,其實相當困難。例如,為了公平比較唱臂的音質,用同型唱頭,然後以SOP將兩者調至最接近的情況。但這樣就真的公平了嗎?光是從質量搭配的角度來看,如果兩支臂的有效質量差別很大,同一唱頭與其中一支臂得到良好的自然共振頻率(10Hz左右),那在另一支臂必然無法獲得近似結果,搭配上就肯定不是在最佳狀態。
所以在對一支唱臂下定論前,一定要親自動手安裝調整,而且有能力判斷與唱頭搭配是否良好。在沒有辦法找到最好搭配時, 又該如何從音質中分離出搭配的問題, 判定其本身真正的優缺點,也要靠累積相當的經驗來謹慎處理。這也造成撰寫 唱臂評論的很大挑戰,所以多數國內外的唱臂「評論」,嚴格去檢視過程,都會發現用到許多「想當然爾」的過及推論。例如就用了手邊常聽的一個唱頭, 也不去探究是否與該唱臂搭配良好,聽到的效果如何就判定是該唱臂的音質。
SPU #1 S唱頭與AS-309R
這次評論這兩支唱臂的情況比較特殊。代理商在交給我時,把兩者的包裝盒裝反了。就過去測試的經驗,我本來就對長臂沒什麼好感,所以想先裝9吋的212R,也沒想到去看另一支臂包裝盒內的情況。結果等到在實驗室裡的唱臂塔上鎖定裝妥,要測量唱臂軸心至唱盤中心的P2S的時候,才發現不對勁。這時去打開另一支臂的包裝,才發現這個掉包的狀況。稍作考慮之後,決定就將錯就錯,就先測試12吋的309R。
我手邊有不少個唱頭已經裝在SME規格唱頭蓋上,可以方便地裝上309R。但想到既然是Ortofon的臂,那就用最經典的SPU來打先鋒。沒想到的是,這個一點都不高價的SPU #1 S裝在309R,一發出聲音就讓我聽到出乎意料之外的音質新天地。我也對唱頭唱臂搭配對音質的影響,有了新的體認。 因此,即使在還沒周全測量並測試評估其它唱頭的情況之 下,先在此分享一些初始的聆聽感想。下期專欄裡再報告完整的安裝使用心得,測量數據,以及與其它唱頭搭配的聆聽結果。
之前在評論SPU #1 S時,用過幾支唱臂與之搭配。我曾指出,它的音質有一種「古早味」,在中性不帶明顯音色的系統上聽起來,令我回想起小學時代聽到60年代器材與大型老喇叭的聲音,以中低頻見長,高頻的細緻延伸與暫態並非強項。當時我也說過,SPU #1 S的音質處理技巧,可以說是 一種「減法」哲學的優質表現,將溝槽訊號裡一部分的小細節省略,連帶使聽感不舒服的副作用成分也幾乎都不見,留下來的則是簡潔而純淨的音質核心。而裝在309R上,即使尚未仔細去微調,一發出聲音我首先就注意到,高頻立即變得 「摩登化」,出現當今高價唱頭所必備的通透細膩感,但是又少了高價唱頭在未調整妥當時通常會出現的侵略性。
SPU #1 S的音質為何會有如此明顯的「高級化」轉變? 而且這只是有點「隨便」的安裝與搭配。由於正式安裝唱臂的底板還沒車好,我只是用一塊本來是SME唱臂用的臂板, 再湊合兩塊在什貨店買的鐵片,將309R的底座夾住,裝在唱臂塔上,然後放在實驗室的Technics SL-1200G旁(圖01), 唱放是通常用來檢測唱頭用的PS Audio GCPH老唱放。從兩對相疊的Falcon LS-3/5a喇叭播放出來,法國Erato錄音的佛瑞小提琴奏鳴曲,就有SPU #1 S之前未曾發出過的輕盈通透, 而幾乎沒有絲毫令人不快機械電子感的小提琴獨奏。而中低頻仍有SPU慣有的溫暖飽滿特質,鋼琴的木質與形體分量非常厚實。
其實一開始在作基本數據測試時,我並不看好這個組合。主要是過去經驗顯示SPU #1 S由於針壓高達4克,所需抗滑力非常大。而309R的抗滑調整旋紐轉到底了,在播放80u強度以上的正弦波測試訊號時,右聲道波形開始出現缺角的失真,顯示唱頭受到唱臂帶動向內的持續側向壓力。不過SPU #1 S仍能將所有測試軌播放完畢,沒有出現跳針的情況。而開始聆聽測試,一般抗滑不足的情況下,會出現的左右聲道音場深淺不對稱,也是意料之外的不明顯。例如一般抗滑力不夠時,管弦樂團右側的低音提琴部及銅管,會向前突出,而左側的小提琴部及法國號會後縮,在這組合是沒有聽到這種症狀。另外一個問題是,309R並未提供調整 azimuth/HTA的功能,必須依賴可調的唱頭蓋,但SPU的唱頭蓋都無法旋轉。而309R臂在鎖定唱頭蓋處,又做得很精密, 可以利用來微調的空隙很小。這個SPU#1樣本算是針尖相當正,但裝在309R還是差完美一些些,測量起來還沒有完全 平衡。
為了進一步確認音質,在一天之後我就將這個組合移到主系統裡,以同樣唱臂塔與Technics SP-10R搭配(圖 02)。SP-10R的盤面很低,有許多唱臂會無法降低到適合高度,但309R的調整範圍夠大,不是問題。一開始先用以單聲道mono-mono方式運作的兩個iFi iPhono2 唱放(阻抗設定1k 歐姆)(圖03),連同SP-10R及唱臂塔都擺設在Accurion主動除震平台上。在主系統上聽起來,音質會比較細膩是沒有疑問的,而在音場寬深方面,更發揮出SPU #1 S高分離度的優勢,與這方面的典範Denon DL-103R相當接近。順便要提一下,將兩台iPhono接成單聲道放在主動除震平台,用兩個該公司的Elite電源驅動,在許多音質面向可以與許多超高價唱放並駕齊驅。
管風琴錄音的唱片,很少有玩家會拿來作展示。主要原因,是能正確播放出管風琴低頻的系統少之又少。只要唱頭唱臂搭配調整稍有問題,或者喇叭與空間交互作用不佳,聽起來會轟然不知所云。之前在SPU #1 S的評論中,我就提到它的低頻表現是這唱頭最有魅力處之一,可以滿足甚至超過大多數人的期望。而與309R搭配,這方面更上一層樓。在播放管風琴錄音時的效果,已經勝過我接觸過的任何價位的唱頭與唱臂搭配,可以說是現今聆聽管風琴唱片的最佳組合。不但低頻量感充足,而且其凝聚,延伸,以及音色表現都足以令人動容。中高頻的溫潤呈現,堂音及空氣感豐富而悅耳。特別在高密度大音壓的管風琴樂段,像是Mercury錄音,Dupre彈奏的Widor交響曲,超低頻質/量震撼程度之高前所未見,而中高頻強音又十分順耳。
流行音樂與爵士樂,在資深玩家圈裡一直公認是SPU系列唱頭的強項。聽Sheffield Lab的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有時光倒流的錯覺,我的主系統好像變成小時候在音響展聽到McIntosh老管機與15吋低音大喇叭的搭配,弦樂有絲綢般的細緻光澤,低頻分量足而飽滿有彈性,人聲溫暖甜美。至於老錄音的爵士,本來就是SPU #1 S的拿手曲目,與309R聯手,許多聽起來有「老聲」傾向的唱片,也出現了不少清甜透明的現代感。
然後再將唱頭放大部分改用更高端的器材,先到Lyra昇壓器,再進入Tom Evans MM唱放。這個前端組合與Ortofon Anna Diamond搭配,算是我近年來的主要參考音源之一。尤其是這類低於0.2mV輸出的唱頭,用昇壓器通常會是更好的選擇。剛開始由於昇壓器有一陣子未使用,聲音顯得有些朦朧鈍化,在播放了幾張唱片之後豁然開朗。比起直入兩台iPhono的MC檔,這價位高出N倍的前端放大組合,整體密度較高質地更細膩些許,此外主要差別在於大音量大動態時, 更顯得從容有餘裕而不受限。在播放大推頭的管弦樂時,銅管的爆發力相當驚人且極其穩定。DG錄音,伯恩斯坦指揮自己作品交響曲第二號,就是個好例子。London錄音,安塞美指揮史特拉文斯基的普契奈拉組曲,人聲形體真實,弦樂通透細緻無比,銅管木管在空間中的直接音穿透力,與後續空間餘韻傳遞都令人激賞。
SPU #1 S的高頻延伸與空間感細節雖然在309R上已經大幅進步,但使用同樣的前端放大,與裝在Graham Phantom II Supreme 上的Anna Diamond比起來,圓錐形針尖的先天限制還是會顯現出來。例如Mercury最早期的立體錄音之一,蓋 希文的鋼琴協奏曲,定音鼓與低音大鼓在音場的左後方深遠處。SPU #1 S可以在定位,低頻延伸與兩種樂器音色分辨解析上都表達得很好,但是兩種鼓的形體描繪就明顯比不上高價的Anna Diamond。此外,低音提琴的排列,還有樂器周遭 的環境音,相對沒那麼容易辨認出來。不過,除了針尖形狀之外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或許309R所提供的抗滑力還不足夠的緣故。如果309R能在這方面改進,增加抗滑力的調整範圍,SPU #1 S的表現會更好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