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ender A15 | 以入門對標人家旗艦的聲音實力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2022/8月號 第407期」】下載PDF檔
A15 是 Aurender 相對入門的串流播放機,但從開箱後的優美作工開始,我就暗自將它當作他牌的旗艦機種對待。從視覺延伸到觸覺,再從觸覺延伸到聽覺;這種由內到外的環環相扣,以及那幾乎不留一絲進步餘地的高完成度,絕對是在聽完音樂關機後,會常留於心中的極佳體驗。以入門機種對標人家旗艦產品,我想也只有耕耘數位流市場多年的 Aurender 有這種本事了。
聽完 Aurender A15,真的不得不佩服韓國人在經營 Hi-End 音響市場的用心。以前看韓劇總會在主角的家裡客廳,看見美美的 Hi-End 音響陳設,原以為這僅是追求畫面上的美觀好看。後來某次機會採訪到同樣來自韓國的 SOtM。我才發現原來早在數位流一開始,當一般人還在以電腦作訊源的 CAT(Computer as Transport)時期,他們就已經苦心經營自家品牌;用盡一切可能去降低電腦端各種雜訊、電源干擾,成功培養出一群死忠支持者,比起大多數競爭者都還更早起步,擁有深厚的音響設計基礎。本次評測 Aurender A15 也是一樣,它不僅讓我見識到當一部串流播放機一切講究,即可徹底擺脫令人苦惱的生冷乾硬數位聲。在 Aurender 願意匯集自家所有資源去經營頂尖的串流品牌,從外觀的金屬加工、工整的線路佈局、軟硬體之間的高度整合,再到獨特的聲音美學, 以及音響設計思維,這一切圍繞在以好聲作為基礎的種種,絕對會讓許多一線的歐美大廠也自嘆不如。
堪稱頂規的加工水準
本次評測的 A15 是 Aurender 旗下相對入門的串流播放機,由於支援內建硬碟,因此您也可以將它稱做「音樂伺服器」。目前與它並列的同類新機種還有一款 A200。但 A200 僅有提供 RCA 單端輸出,A15 則是採用標準的全平衡放大,備有 RCA 以及 XLR 平衡端子,另外 A15 的電源供應也更為講究,因此等級更高。
談到 A15 的機箱作工,那可真是令人豎起大拇指。機身採用精美的鋁材打造,觸感光滑。我特別留意它外殼的細部作工,即便用最嚴格的標準檢驗,也不見任何刮手粗糙之處。當開機後,您會看見前面板左側的電源鈕周圍,亮起漂亮的淡藍色燈光,配合前方的 6.9 吋 IPS LCD 全彩顯示幕(解析度為1280×480),整體營造出的高級質感,與我記憶中的 Aurender 旗艦機種十分相近。但 A15 的定價落在 30 萬出頭,這麼漂亮的金屬加工在該價位帶堪稱頂規了。
最值得入門的 A 系列
其實,任何對 Aurender 有興趣的用家,我都建議他們可以從基礎的 A 系列入手。原因是不同於其他單純僅能用來當作音樂伺服器的 N 系列,A 系列強打的就是在機內配置了完整的 DAC 解碼線路,讓初燒音響迷更容易上手。例如本次評測的 A15,就是剛好處在一個「恰恰好的甜蜜點」。內部除了延續前作 A10,以兩只 AKM4490 晶片架構出雙單聲道的全平衡線路。在前端數位音訊的處理部分,也能看見 Aurender 自豪的核心技術。包括以內置的 Intel Low Power Quad-Core CPU 當作運算處理中心,配合一套由 FPGA 可程式化邏輯陣列,以及 TCXO 恆溫控制晶體振盪器所分砌出的時鐘線路;不僅可流暢的針對不同音樂訊號進行數位格式、取樣率轉換,還可將時基誤差控制在低於 100fs 的精準狀態,幾乎與自家高階的 A30 同個等級。
A15 同時備有一組 USB 數位輸出,意味著在未來想要升級,您也可獨立購買更高階的 USB DAC,將 A15 當作數位流轉盤使用,整體的實用性非常高。當然,任何購入 Aurender 產品的用家,都可以免費下載使用 Aurender App。這個堪稱可與 Roon 媲美的音樂控制軟體,為原廠自行開發。在過去的每次器評,都可見編輯對它的一致好評。除了 UI 畫面簡潔、操控流暢,更厲害的是還能將各大音樂串流平台以及您儲存在 NAS 硬碟中的音樂進行統一彙整,其中的音樂分類項目甚至包括「作曲家」、「指揮」 等,根本就是針對古典音樂迷而設計。 買下 A15,不僅外觀的金屬作工與自家高階機種看齊,您同樣能在操控體驗上,與旗艦機種享受同等待遇,您說入手 A15 是不是很值得?
獨特的暫存快取技術
如果以上都還不夠說服您,那我再舉兩個我認為 A15 有別於過去 A10 的設計特點。第一個,是原廠改變了內部硬碟的配置方式。在過去的 A10,原廠在內部配置了一個 4TB HDD 硬碟當作儲存空間,以及一個 120GB SSD 硬碟負責系統的快取記憶。但考量到並非所有人都有內置硬碟的音樂儲存需求,因此 A15 從善如流,取消了內置硬碟設計,改由提供兩個可支援 2.5 吋、最高 8TB 的 HDD 以及 SSD 硬碟插槽做取代(等於兩顆共 16TB 儲存量),讓消費者可自行依據需求做選配。同時,原廠也將系統的快取記憶空間,從 A10 原本的 120GB 提升到本次的 240GB,與自家高階的 N200 相同,這升級的幅度可就非常大了。
或許還有許多人不太瞭解,所謂的 「快取記憶」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我們都知道要達到最理想的串流音質重播,一般來自網路的音樂串流平台並非最好選擇。一來是當網路速度不穩會影響封包的抵達時間而產生時基誤差,二來是來自網路端的各種雜訊干擾也很難預防,這會直接影響音質表現。這也是為何過去兩年間有越來越多音響品牌強打音響級交換器,目的就是為了讓網路串流訊號在進入 DAC 之前,能有一個 「防火牆」預先濾除網路雜訊干擾,甚至可預先進行時鐘校正。
而相對理想的作法還有一種,就是將音樂檔案儲存在 NAS 或硬碟裡,藉此減少網路即時串流所造成的不穩定狀態。但 Aurender 所提出設計顯然更符合發燒友對於重播 Hi-End 音質的最高追求。他們不僅認為最好的串流播放程序,是先將音樂檔案儲存在內建硬碟中;當要播放音樂時,系統還必須要預先將音樂資料暫存至機內的 SSD 快取記憶體裡。由 SSD 這端輸出音樂訊號,這才是最逼近完美的串流重播狀態。
這種作法不僅有效避開了網路雜訊以及硬碟端產生的機械振動干擾,經由 SSD 做緩衝暫存的方式,更可有效重新整理時脈,提升重播品質,而這就是 Aurender 標榜的「暫存快取技術」。值得留意的是,這項技術僅能搭配自家的 Aurender App 才能運作。而這也是為何 Aurender 器材向來不支援其他第三方的 App,無法用 UPnP 連動,這一切都是為了串流出最好音質所做的「妥協」。
各語種完全對應
A15 的另二項特點是原廠加大了前方全彩顯示幕的尺寸。從前作 A10 的 3 吋 AMOLED,升級為 6.9 吋 IPS LCD。這很重要嗎?很重要。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擁有更大的顯示面積,代表著除了可顯示更完整的音樂歌曲訊息,讓您坐在位置上也能看清楚資訊。另外就是更大的顯示幕也能讓 A15 即時顯示目前播放中的唱片封面,整體的視覺效果更接近旗艦機種。其中我還要特別提出一 點。過去在評測 CD 唱盤時,我習慣留意它從 CD 進入之後,到真正讀取光碟資訊所需的時間。但在 CD 唱盤銷量大減的串流時代,評測高階的數位流播放器,我則習慣測試顯示幕是否能夠完整對應各國語種。
A15 的顯示幕在各類語種的對應上可說非常全面。至少在本次測試中,嘗試播放英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日文,以及韓文等歌曲,它都能顯示無礙。其中我甚至播放泰文以及白俄羅斯等地的其他歌曲,這些過去少見的字體,竟然也難不倒A15。我一向認為一部高階的串流播放機是否能完整對應各國語言,是我選購時很大的參考項目之 一。不然花好幾十萬買器材回去,播放中文歌曲卻只能顯示亂碼,我想一般人都很難接受。
電源處理極為講究
打開機殼,A15的線路佈局相當工整。在 DAC 線路部分可見標準的全平衡放大線路,原廠以兩只 AKM4490 晶片達到 Dual Mono 架構,最高可解碼 PCM 32Bit/768kHz、DSD512,以及MQA FullDecoder,夠讓您用上好幾年不用換機。當數位訊號進入機內,會優先以內部的數位運算核心進行優化,包括音訊的升頻處理、格式轉換,以及多達五檔的數位濾波,都會在這裡進行。由於繁雜的數位音訊處理需要消耗一定效能,因此原廠在上方也配置了大塊的金屬結構做散熱,在其之上,才是兩個 2.5 吋的硬碟插槽。
當音訊處理完畢,原廠會以一個帶有金屬屏蔽做保護的排線,讓訊號跨越中央金屬隔板,轉移至隔壁的 DAC 線路。從這裡,您也可以看見原廠以 TCXO 恆溫控制晶體振盪器,配合 FPFA 可程式化邏輯陣列所架構出的時鐘線路,是緊鄰於 DAC 線路一旁,藉此取得最短路徑。但我認為 A15 最為講究的是它的電源處理,採用的不僅是低噪音的高品質線性電源,為達到完整的雜訊隔離,原廠還講究的將供電系統劃分出四組環形變壓器,可獨立供電給「數位電路」、「伺服器電路」,以及「兩只 DAC 電路」。不僅如此,每顆環形變壓器都備有自己的金屬屏蔽外殼,配上嚴選的 UPS 超級電容,是在此價位帶少見的電源豪華陣容。
首次使用也是能輕鬆上手
即便是第一次使用 Aurender App,我也是輕鬆上手。使用者介面的視覺排列很清爽,可以即時顯示目前的音樂解碼訊息,也讓消費者看得放心。另外在各種功能之間的切換也是流暢直覺,多試幾次就能理解它的設計邏輯,難怪會獲得大家一致好評。在幫 A15 接上網路線之後(A15 為求音質表現,並不支援藍牙與無線 WiFi),開機即會在機身面板上取得 A15 提供的 IP 位置,將它鍵入 App 即會在顯示幕看見即時碼,將它輸入到手機 App 裡面,即可完成登入程序。試聽過程全程使用 Tidal,剛好可測試 A15 全解碼 MQA 的音質實力。
參考器材則有剛好進駐在社內的 Revel F328Be,這是 PerformaBe 系列的旗艦喇叭。搭配擴大機則有兩部,當我保留 A15 音控時,是直入 Mark Levinson No. 532 後級。當我 Bypass 掉前級音控(在 App 裡面選擇「直接輸出」模式),則是搭配 Arriba Titan 100PP 旗艦真空管機發聲。整體而言,這兩套的聲音特性都不錯。當用 A15 直入 Mark Levinson 後級,聽見的聲音比較透明直接,聲音的凝聚力高,穿透力強,幾乎沒什麼音染。當我跳過內置音控前級,與 Arriba 綜擴管機搭配,高頻質感顯得柔美,中頻聽起來更有肉,低頻的量感也更飽滿,質感寬鬆。兩者風格不同,因此本次評測就是結合以上兩套系統的綜合聽感。
從旋律流洩出的一派輕鬆
但,無論以上何種搭配,A15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音樂一派輕鬆的流暢感,還有圓潤無比,絲毫沒有銳角的音質表現,都讓我對於過去所謂的「數位流音質」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過去許多人都在講,數位訊源因為聲音的解析力高、控制力強,所以善於拿來當作聆聽各種唱片錄音的參考標準。而黑膠系統則是因為相對柔和偏暖的音色,以及更為類比寬鬆的形體呈現,更適合拿來聽享受聽味道。
但這次聆聽 A15,我認為它在以上兩項的表現上都非常優異。除了可透過寧靜的聲音背景,營造出一股相當透明的音場效果,讓形體與細節自然浮現。在重播小提琴拉奏時,那種非常細微、很靈動的音色表現,它也能精準展現出優質數位流訊源應當具備的控制力。
但當我用它播放早期爵士的現場錄音,它那種與生俱來的音樂魅力,其實又夾帶著一股非常迷人的律動感;將鋼琴、爵士鼓,以及低音貝斯之間的巧妙互動,以一種非常自然和諧的狀態,在聆聽空間中真實的重播出來。這種幾乎可與錄音現場共享同一種空氣的「音樂氛圍」,在過去大多都是聆聽黑膠唱盤才能感受到的迷人時刻,這次竟然在 A15 身上實現了!
例如在播放 Keith Jarrett 那張「Bye Bye Blackbird」。開場聽見的鋼琴即便觸鍵輕盈,也能散發出一種清晰明亮的光澤。隨著低音貝斯進入,讓音樂有了律動感,此時再配上爵士鼓細緻的鈸響音色,可說瞬間讓音樂畫面明亮而豐富起來。A15 在不過幾秒鐘的時間,就將我帶入這場爵士演奏的第一現場。透過現場演奏的快慢節奏、樂器音色的明暗變化,讓三位樂手各自穿梭其中,那種悠遊自在的演奏模樣,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即興現場。那套什麼數位訊源適合當參考,黑膠唱片適合拿來聽韻味當享受的說法,在 A15 面前完全不成立。因為我聽見的只是美妙的音樂,也只剩美妙的音樂。
在聽 Kenny Burrell 那張「God Bless the Child」也是一樣。A15 詮釋出的 Kenny Burrell 即便同樣有著質地乾淨的音色純淨度,卻也精彩保留了他略帶綿密的音質厚度。就是這一層厚度,為音色增添了更為溫潤動人的味道。對比於上一張 Keith Jarrett 節奏明快的即興揮灑,Kenny Burrell 的電吉他演奏更在意如何以和緩速度,將層次分明的情感慢慢推送出去。A15 的透明音場在這裡也完全展現。除了配置於音場主要位置的樂手個個形體鮮明,深藏在音樂末端的弦樂也擁有相當精采的存在感,將弦樂演奏的能量,往音場後端延伸出去,形成立體透明的音場效果。
甜美尾韻會勾人
來聽古典音樂吧,我選了來自韓國的音樂家 Clara-Jumi 與 Sunwook Kim 一同合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就音色上,我會說 A15 帶著相對斯文的柔美特質,在應對容易飆出火氣的高把位演奏,它都能在關鍵之處,以和緩的曲線順順的滑過去,並在琴音末端留下淡淡的殘響,身段相當優美。換上編制更大的「羅西尼:六首弦樂奏鳴曲」, A15 又是一陣精彩。從弦樂端延伸出來的不僅是一份迷人的形體厚度,還有那種群體合奏時於空氣中散佈出的恢弘氣質,在 A15 身上也是一樣不少。但真正讓我驚喜的,是A15喜歡在弦樂演奏的末端,留下一個微微勾起來的尾韻,使得弦樂聽起來特別甜潤,也特別迷人。 這弦樂末端的微微一翹,就像是模特兒上完眼妝之後的一個眼神,不僅讓臉部輪廓整個鮮明起來,更將整個弦樂演奏的聲音表情描繪得更為具體。
感動到腦內啡直冒
聆聽 A15,我從來不覺得它有任何過於急躁,或者明亮度開太強的顧慮,這種懂得收斂的特質,也讓它各容易於各種音響組合中成功搭配。即便配上也是以解析力掛帥的 Revel 喇叭以及 Mark Levinson 後級,也不會讓 A15 亮上加亮,而是在維持一切清晰的透明度中,以柔光照亮細節,讓感動浮現,這點在重播流行音樂時相當討喜。播放個人喜愛的 Osean 第二張個人單曲「Sundial II」,A15 完全將 Osean 歌唱時的迷幻慵懶語氣魅力無限放大。即便被定位在自家相對入門的串流機種,在我試著將音量緩緩開大,它也不會因為音壓的提升讓聲音密度不足而顯得破碎。重播「小林綠」,Osean 的輕柔語氣因為更貼近聽者,進而呈現出一種更為私密的歌唱狀態;好像在悄悄訴說一個秘密,人聲語氣同樣糜爛軟質,一副剛睡醒的恍惚狀態。這不是 A15 的「額外加料」, 而是精準還原Osean的歌唱語氣,也是聆聽他唱歌時最令人享受的事情。但正當您完全陷入這種「迷幻、輕飄飄」 的音樂氛圍,歌曲中段由新銳音樂人 Everydaze 演奏的電吉他段落,又是一個當場醒腦的巧妙安排。A15 很精準的反射出編曲在這邊所做的聽覺反差,任由電吉他迷幻的音色在音場中瀰漫出去, 配合歌詞那句「就讓顏色渲染紋理,暈開我身體」,在當下真的是感動到腦內啡直冒。
最後談一下低頻表現,A15 的低頻有厚度,彈性也良好,喜歡 Q 彈質地乾淨的音響迷,會愛上 A15 的表現。低頻聽起來沒有劣質串流音樂的纖瘦硬質,而是保留了佈滿柔軟彈性的下盤結構,為音樂帶來良好的聲音基礎。另外就是低頻個性不屬於剛猛霸氣、肌肉線條滿溢的類型,而是在柔軟的彈性中維持著令人滿意的速度感,就跟他們家產品的金屬作工一樣;清新素雅,質地乾淨卻沒有稜角,一切圓潤。我認為只要喇叭與擴大機端的搭配平衡,配上 A15 只有加分效果。
以入門對標人家旗艦
A15 是 Aurender 相對入門的串流播放機,但從開箱後的優美作工開始,我就暗自將它當作他牌的旗艦機種對待。從視覺延伸到觸覺,再從觸覺延伸到聽覺,這種由內到外的環環相扣,以及那幾乎不留一絲進步餘地的高完成度,絕對是一種在聽完音樂關機後,會常留於心中的良好體驗。以入門機種對標人家旗艦產品,我想也只有耕耘數位流市場多年的 Aurender 有這種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