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 DSD 訊源 Dream 旗艦系列 | Playback Designs

【全文節錄自「普洛影音網」】

這是我第三次專訪 Playback Designs 總裁 Andreas Koch,不同的是這次負責類比線路設計的 Bert Gerlach 也首度來台,可見他們對於這次 Dream 旗艦系列數位訊源的重視。兩人在來到台灣之前,還先拜訪了香港與日本,Andreas 笑說原本以為這趟行程帶了足夠多的名片,沒想到兩人在來到台灣之前,就全部發光光了,可見 Playback Designs 全新旗艦在亞洲市場的矚目程度。雖然旅途勞累,但是 Andreas 依然與我前兩次見到他時一樣,不疾不徐、條理分明,非常有耐心的說明了這次 Dream 的設計特點。身為當年制定 SACD 規格的核心人物之一,Andreas 也再一次說明了 DSD 解碼技術的優勢。以下就是這次訪談的問答記錄:

Playback Designs 是哪一年創立的呢?
Andreas(以下簡稱A):我們的第一款產品 MPS-5 SACD 唱盤推出於 2007 年,Playback Designs 則是在一年後的 2008 年才正式成立。

您與 Bert 是怎麼認識的?
A:我們早在 emmLabs 時期就認識了,Bert 那時還沒畢業,在 emmLabs 實習時就展現設計長才,創立 Playback Designs 之後,我們繼續合作至今。

可否聊聊 Sony 最後為何放棄 SACD?
A:這是大勢所趨,美國的 Tower Records 唱片行原本每個城市都有好幾間,如今已經全部收攤,人們不再購買實體 CD 或 SACD,Sony 這些大廠不可能繼續支持這種規格。不過往好處想,SACD 的衰退,反而讓 DSD 格式從實體光碟中解放,以往 SACD 只能容納一倍 DSD(也稱為DSD 64或DSD 2.8MHz),CD 只能容納 16bit/44.1kHz 的音樂解析度,如今轉換為檔案形式之後,DSD 與 PCM 檔案終於可以往更高的取樣率與解析度發展。

與 PCM 相較,DSD 的優勢何在?
A:簡單的說,DSD 解碼的高頻是自然而和緩的滾降,這種特性更接近類比,也更符合人類的聽感特性。反觀 PCM 解碼用陡峭的數位濾波線路一刀切斷 20kHz(重播 16/44.1 訊號時)以上高頻,這種作法會產生 pre-ringing 失真。人類聽感對這種失真非常敏感,就算高解析 PCM 將 pre-ringing 推向極高頻領域,pre-ringing 的產生時間也大幅縮短,但是人耳依然可以察覺這種失真。

一般廠製 Delta-Sigma DAC 晶片也具備 DSD 解碼的優勢嗎?
A:沒辦法。目前只有用 FPGA 搭配分砌式解碼線路,才能進行真正的 1 bit DSD 解碼,也才能呈現 DSD 真正接近於類比的音質特性。
一般廠製 DAC 晶片只有在接收端是純 1 bit DSD 狀態,接下來就將訊號轉換為 PCM 格式,一樣利用陡峭的濾波線路濾除雜訊,也就失去了 DSD 特有的「味道(flavor)」了。其實 DSD 大部分的噪訊都在人耳聽感範圍之外,就算落在可聞頻段,也會被人耳濾除,因為 DSD 的高頻噪訊是恆定的,不會隨著音樂訊號變動,人耳機制可以輕易的過濾掉這種噪訊。這就像是空間中的冷氣噪音,只要量感低到一定程度,人耳就不會察覺。DAC 晶片廠為了數據漂亮,用陡峭的濾波線路將這些噪訊全部濾除,但是由此產生的 pre-ringing 失真對聽感傷害卻更嚴重。可惜大多數晶片廠只看測試數據,很少有人真正用耳聆聽。

許多錄音師認為全程 DSD 錄音、後製是不可行的作法?請問純粹的DSD錄音真的存在嗎?
A:我曾經聽過一首曲子竟然是由多達 250 個片段剪接而成,每個片段的量感、音高都必須個別調整,DSD 檔案的確無法進行如此繁複的錄音後製工作,必須轉換為 PCM 格式才行。不過我在 Sony 時研發的 Sonoma 工作站,已經可以在純 DSD 格式下,也就是無需轉換為 PCM 的狀態下,進行基本的 32 軌 mixing、EQ、reverb、dynamic processing、gain、crossfade、cutting 等工作,所以純 DSD 錄音其實是可行的。Telarc 的大多數唱片就都是純 DSD 錄音,他們一共有五部 Sonoma 工作站,另有一部可處理 DXD 的 Merging 工作站,只有當需要大量後製處理時,才使用後者。除此之外,早期類比錄音轉換為 DSD 格式,也可視為是純 DSD 格式。

Merging 的 DXD 規格是 PCM 的一種嗎?
A:是的。DXD 實際上是 24bit/352.8 kHz 的 PCM 訊號,取樣率與解析度已經非常高了(取樣率是 CD 規格的 8 倍,數據量是一倍 DSD 的 3 倍),但是仍會用到 PCM 的 brickwall 濾波,仍會破壞 DSD 的特質。一般人或許難以察覺聲音差異,但是對講究音質的音響迷來說,大多可以明顯、立刻聽出 DSD 與 DXD 的差異。Telarc 就曾仔細比較過 DSD 與 DXD,發現的確可以分辨差異,結論是他們更偏好純 DSD 一些。

可否談談這次 Dream 系列使用的 D&M 轉盤機構?
A:因為 Esoteric 不再 OEM 轉盤給其他廠家使用,所以日本 D&M(Denon & Marantz)製造的轉盤成為唯一選擇。原本我也考慮使用 Oppo 的轉盤,它的耐用度很好,而且支援兩倍 DSD 讀取,但是塑料元件太多,需要大幅改造。沒想到 Oppo 日前竟然宣布停產藍光播放機,還好當初沒有採用 Oppo 的轉盤。
D&M 的轉盤是完全針對音樂播放而從頭設計的製品,所謂「從頭設計」,意思是 D&M 的轉盤不是從一般 DVD 轉盤改裝而來。 一般消費級 DVD 轉盤在設計時,預設的使用頻率極低,以一週看一片光碟的頻率計算,使用壽命頂多兩年。但音響迷一天可能就要聽 3~5 片 CD,在這種狀況下,DVD 轉盤的使用壽命更短。所以我特別強調 D&M 轉盤是針對音樂播放的需求而設計,D&M自家數位訊源也使用同樣的轉盤機構,耐用度無需擔心。

許多音響迷認為轉盤機構對聲音表現影響極大,請問你的看法?
A:我不否認轉盤的機械結構的確可能影響聲音,但我們的轉盤後端設有 buffer 暫存區,可以重整所有輸入訊號的時脈。另一 方面我們也徹底隔離轉盤的機械與電路干擾,將影響盡量降低。

MPT-8 SACD 轉盤的背板設有獨家 Plink 玻璃光纖輸入端子,還有三個 Ethernet 網路介面。

Dream 系列使用的 PlayLink(簡稱 Plink)數位傳輸介面看起來很接近 AT&T 玻璃光纖?
A:基本上它的確是 AT&T 玻璃光纖,但是內部光纖結構與介面設計都不相同,Plink 是目前唯一可以傳輸 PCM 384kHz 與四倍 DSD 高解析原始(Native)訊號的介面,其他介面如 AES/EBU、HDMI 等都無法辦到。除此之外,利用光纖傳輸,可以完全隔離前端訊源與外界的電氣雜訊,也是採用 Plink 的優點。

所以 Plink 是最理想的數位傳輸介面嗎?
A:是的,不過前提是必須搭配我們自己設計的光電解碼(decoding)與時鐘處理線路(clock generator)。一般數位輸入介面必須使用 PLL 迴路鎖定訊號相位,但實際上訊號的相位是不斷改變的,PLL 的相位也必須配合不斷變化,這時就容易產生時基誤差。一般 PLL 根本無法區分訊號本身的相位與 jitter 的相位變化,所以我們捨棄了傳統的 PLL 線路,利用獨家技術將訊號本身與時基誤差區分開來。這種技術必須同時利用實體線路與 FPGA 進行控制,運算技術非常複雜,Plink 就是為了搭配獨家相位鎖定線路而開發的數位傳輸介面。

MPD-8 的背板有兩個 Plink 光纖輸入介面。

MPD-8 數類轉換器為何有兩個 Plink 輸入,其中一個特別標示 MPT-8 使用?
A:兩個輸入其實是一樣的,一個給 MPT-8 使用,另一個預留未來擴充使用。例如如果使用 USB 傳輸時,可以選購我們的 USB-X 轉接盒,先將 USB 轉成 Plink 再輸出給 MPD-8,如此一來,就可藉由光纖傳輸完全隔離前端雜訊干擾,此時第二個 Plink 輸入端子就派上用場了。

MPT-8 SACD 轉盤為何有三個 Ethernet 網路輸入介面?
A:三個 Ethernet 輸入中,Streamer Network 是選購介面,加裝 Stream-X 模組之後,可以支援 DLNA 傳輸協定,連接 NAS 網路硬碟,也可以透過第三方 APP 播放 Tidal 等網路串流平台的音樂。另一個 Server Network 需要灌入 Roon 或 Playback Designs 自家的 Syrah 伺服器,連接網路串流播放音樂。這兩個網路端子其實可以合併為一個,再用開關切換即可,但是為了降低干擾,我們分成兩個獨立輸入。第三個 Remote Network 則是預留未來用 App 透過網路遙控使用。

為何將網路串流設在 MPT-8 轉盤,而不是設在 MPD-8 數類轉換器?
A:DAC 必須盡量與一切非同步訊源隔離,才能將干擾降到最低,所以我們將一切可能產生干擾的訊號輸入集中在 MPT-8。Ethernet 使用的 25MHz 傳輸協定與音樂訊號的處理頻率不相同,所以最好設置在轉盤,再用 Plink 傳輸隔離雜訊干擾。簡單的說,MPT-8 是數位訊源的「髒盒子(dirty box)」,MPD-8 則是排除一切干擾的最純淨電路環境。

MPD-8 數類轉換器。

請談談 MPD-8 數類轉換器的數位處理與升頻技術?
A:這要分 DSD 與 PCM 兩方面說明,先說接受到 DSD 訊號之後,MPD-8 會利用獨家技術升頻為 50MHz,請注意此處的「升頻」與 PCM 的升頻概念並不相同,我們並沒有改變 DSD 的格式,之所以提升到 50MHz,只是為了之後的數類轉換預作準備,讓接下來的 1 bit 分砌式解碼線路可以更輕易的轉換為類比訊號。
再說接受到 PCM 訊號之後,我們會先進行一次 16 倍升頻,將 CD 品質訊號提升到 705.6kHz 的高取樣 PCM,接下來再轉換為兩倍 DSD,之後同樣提升到 50MHz 並進行 1 bit DSD 解碼。

為何要提升到 50MHz?
A:這是目前技術所能達到的最高取樣頻率,主要限制其實在於時鐘震盪產生器。一般石英震盪時鐘的最高震盪頻率可以達到 30MHz,超過這個頻率之後,已經無法依靠石英本身的震盪,而是要靠石英震盪的泛音(overtone)來達到更高的頻率,此時準確性將大幅降低,失真與時基誤差大幅提升。這是技術限制,石英切割已經不能再薄,太薄將會非常容易損壞。
為了突破這個限制,我們改採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scillator)微機電震盪器,這種時鐘看起來像晶片,但是內部其實是微型機械結構,它的穩定性更高,較不受機械振動、溫度變化的影響,如果正確使用,時基誤差可以比石英時鐘低十倍。重點是它的震盪頻率高達 80MHz,我們做過實驗,發現將 DSD 提升到 50MHz 時特性最好,於是把升頻取樣率定在 50MHz。

既然 MEMS 這麼好,為何其他數位訊源廠不使用?
A:音響迷對 MEMS 並不熟悉,因為這種時鐘並非用於音響領域,但其實 MEMS 的特性非常符合 Hi-End 數位訊源的需要,只是價格比一般石英震盪器貴上好幾倍,而且消耗功率較大,目前可能只有 Playback Designs 在數位訊源中採用 MEMS。

Playback Designs為 何堅持採用內建時鐘?會比外接時鐘更好嗎?
A:外接時鐘的概念來自專業錄音室,錄音室必須整合錄音、混音、影像等等各種數位設備,所以必須靠外接時鐘統一控制時脈同步。音響迷一直認為錄音室器材的品質最好,所以也把外接時鐘的概念帶進家用系統中,但其實這對家用數位訊源是沒有必要的。最理想的時鐘必須盡量靠近 DAC 線路,如此才能盡量避免導線的容抗與阻抗變化干擾,也避免數位線傳輸時所可能受到的外界雜訊干擾。外接時鐘透過導線連接,雜訊干擾與時基誤差將大幅提升,對於重播並沒有幫助。

Dream 系列與前代相隔十年,FPGA 技術有何進步之處?
A:採用 FPGA 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不斷改良、更新數位運算技術,5 系列當年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FPGA,十年間韌體升級超過 20 次,聲音表現不斷提升,這是廠製 DAC 晶片所無法做到的。新一代的 Dream 系列使用了運算能力更強大的 FPGA,MPD-8 光是數位線路就使用了兩顆最新 FPGA,類比線路左、右聲道也各使用一顆(Andreas 將分砌式 DSD 解碼線路也歸類為類比線路,所以這裡也需要 FPGA 進行控制),總共使用了四顆 FPGA 晶片,不但可以運行更精確的數位處理技術,也讓 Dream 系列的未來升級空間大幅提升。Andreas 說他一直希望嘗試將 PCM 的升頻提升到 32 倍,在超強大 FPGA 的幫助下,這些升級計畫都可以實現。

除了 FPGA 之外,Dream 的實體 DSD 線路有何改良?
A:基本的 1 Bit DSD 解碼架構與前代相同,但是這次我們採用了雙差動線路,還使用了精密度最高的元件與誤差極低的金屬皮膜電阻,搭配 MEMS 時鐘,讓數類轉換的精確性得以大幅提升。

為何 MPT-8 與 MPD-8 都有錄音功能?
A:這代表 MPT-8 與 MPD-8 可以連接電腦,將 SACD 轉存為 DSD 檔案,只不過讀取與轉檔速度比 Sony PlayStation 慢上許多就是了。

Dream 系列的機箱是由誰設計的?
A:我們的第一代產品就是由加州 Neal Feay 負責設計製造,這是一家專精音響機箱設計與金屬加工的公司。這次 Dream 系列延續之前的造型,將外觀特色進一步強化,以圓弧造型呈現,並且選擇了更具現代感的鐵灰色外觀。

分體式的 MPT-8 / MPD-8 與一體式的 MPS-8 SACD 唱盤有何差異?
A:前面說到,分體式設計可以將外接訊源全部集中到 MPT-8 轉盤,將雜訊與 DAC 線路完全隔離。此外,分體式的機箱也有更多空間,可以採用更講究的線路架構。一體式 MPS-8 的轉盤機構就佔去很多空間,剩下的空間只夠設置兩組獨立電源供應線路(數位、類比供電分離),此外也無法設置內建 Server 的 Ethernet 介面,各部線路只能集中在同一塊線路板上,類比輸出也只能採用單差動架構。

為何不用交換式電源?
Bert(以下簡稱B):線性電源可以有等同於交換式電源的性能,但卻沒有交換式電源不可避免的雜訊擾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使用傳統線性供電。MPD-8 一共有三組獨立供電,在左、右聲道類比輸出與數位線路各設置了獨立的電源供應線路,將類比與數位線路的干擾降到最低。

類比輸出線路有何特殊之處?
B:Dream 系列用了與前代完全不同的雙差動線路建構,前段是純 A 類,最後才改用推挽AB類,主要原因是這種設計的輸出阻抗為 0 歐姆,可以降低線材的影響,與後端器材也有更好的匹配性。

類比線路中採用分砌式或 OP 元件?
B:Dream 系列同時使用了兩種方式建構類比輸出線路,許多音響迷不喜歡 OP,但 OP 其實並非一無可取,只要用在對的地方,OP 也有它的優點。

MPD-8 的類比音量控制採用何種線路架構?
B:我們使用的是獨家設計的 Ladder Type 電阻陣列架構音量控制線路,一般音量控制晶片雖然也是類似架構,但我們認為不夠理想,所以還是採用分砌式線路,特點是不論音量大小,都能維持一致的聲音品質。

這麼說來,MPD-8 還需要外加前級嗎?
B:我認為不需要,MPD-8 的音量控制非常優秀,除非你要外接黑膠唱盤等其他訊源,否則 MPD-8 直接連接後級的效果最好。

你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 DSD 的取樣率提升到 4 倍之後(也稱為 Quad DSD、DSD256 或 DSD 11.2MHz),會有不利音質的缺點出現?
A:當 DSD 從一倍提升到兩倍,每一次取樣的訊息量減半,但是噪訊不變,訊噪比其實較差,但另一方面,高頻延伸從一倍 DSD 的 20kHz 提升到 40kHz,我們聽到了更多有意義的音樂訊息。相較之下,兩倍 DSD 的優點明顯大於缺點。但是進一步提升到四倍 DSD 時,每一次取樣的訊息量更小,已經很接近恆定底噪了,但是高頻延伸從 40kHz 提升到 80kHz,對聽感上的幫助卻幾乎無感。我曾經做過實驗,用四倍 DSD 直接輸入 1 bit DSD 解碼線路,結果證明噪訊對聽感的確已經造成負面影響。由此可證,四倍 DSD 的缺點已經大過優點,並非最理想的 DSD 格式。


其實 DSD256 的問題非常類似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數位相機不斷往高畫素發展,但是在相同尺寸的感光元件中,畫素越高,每一個畫素接收到的進光量越少,由元件產生的恆定噪訊相較之下越大,此時必須搭配速度更快的處理器,才能消除噪訊提升畫質。簡單的說,數位相機的畫素提升,其實是跟著速度更快的處理器一同發展的。用數位相機的例子,或許更容易理解 DSD 取樣率提升所遭遇到的問題。

既然如此,為何許多 DAC 依然支援四倍 DSD?
A:因為他們使用的廠製 DAC 晶片已經將 DSD 轉換為 PCM,並且完全將噪訊濾除,所以就算是對應八倍 DSD,也不會察覺任何問題。可惜的是,這些 DAC 也因此無法展現 DSD 的真正實力。

MPD-8 也支援四倍 DSD 解碼,有何技術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A:如果訊號來源是 DSD256,我認為將原本的高取樣率降轉為兩倍 DSD 太可惜,所以 MPD-8 依然支援四倍 DSD,不過我設計了另一套低通濾波演算法,藉此提升四倍 DSD 的訊噪比。

你對 MQA 有何看法?
A:我認為 MQA 完全沒有必要,它所宣稱的節省儲存空間與提升傳輸效率等優點,其實現有的 FLAC 格式都已具備,而且 FLAC 還完全不需要授權費用。簡單的說,MQA 完全沒有讓人非用不可的優點,純粹是商業運作下的產物。

你設計的工作站與入門系列都以 Sonoma 為名,有什麼典故嗎?
A:Sonoma 是舊金山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我的家就在那裡,也與當地的釀酒師熟識。我發現高解析音樂就像上等葡萄酒,需要用心仔細品嚐,所以在替 Sony 設計 DSD 工作站時,就建議以 Sonoma 為名。Sonoma 同時也是 Sony One-bit Mastering Audio Station 的縮寫。後來我發現許多音響迷也愛喝紅酒,很多人都知道 Sonoma,所以乾脆以 Sonoma 為產品命名。


我對高價紅酒一直不感興趣,許多高價紅酒為了追求獨特性,使用太多繁複的處理,反而失去自然的果香原味。反觀我認識的一些小廠,他們不追求量產,而是注重品質,自家紅酒不經過掮客或市場通路銷售,而是直接賣給消費者。這種紅酒並不昂貴,我曾喝過一瓶 2013 年的平價酒,品嚐之後驚為天人,那自然流暢的韻味,就像我所說的 DSD 的「味道」一般,不論紅酒或是 Hi-End 音響,這才是我追求的特質。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