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三合一,頂級時脈產生器您只需要這一部 Aurender MC20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2024/8月號 第431期」】下載PDF

當您的數位訊源等級達到一定程度,一定會遇到是否要升級獨立時鐘,也就是時脈產生器的問題。畢竟市面上由大廠推出的時鐘產品不少,而由聽過人口中所說出的效果也是振振有詞,讓人聽得心癢癢。而就目前音響圈的普遍看法,是否獨立新增外接時鐘,大致上也分成兩派說法。第一種是堅持將時鐘採用內置處理,同時配置位置應該要與DAC解碼線路盡可能靠近,取最短距離,如此的聲音耗損才能最低,沒必要透過外接方式來「繞遠路」。更講究者甚至還會自行開發時鐘模組來自美國的MSB就是代表之一。而另一派則認為採用外接式時鐘的優勢有很多,這些優勢足以補足外置繞遠路的問題。例如採用外接式設計可以採用效能更好、精準度更高的時脈產生器。而且時鐘的時脈輸出還可以不限定於一組,可作為音響系統的主時脈做訊號統一,大幅降低時基誤差。再來,採用外接式時鐘意味著它有著獨立機身,原廠可以針對單一時鐘做出更好的避振設計以及電源處理,這是內置時鐘無法取得的優勢。同時也請別忘了,所謂的時脈產生器,它對於機內溫度是否穩定是非常講究的。若時鐘能備有獨立機身,原廠對於機內溫度自然也有著更高的掌控彈性,達到機內溫度的恆定狀態,這也是助益。唯一缺點大概就是還要音響迷額外花錢。但我想,只要外接時鐘的提升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音響架上還有擺放空間,而且口袋預算充足,額外購買一部出色的高階時鐘,大概是所有音響迷在升級數位訊源道路上,一定會考量到的。最終已經不是「買不買」的問題,而是「買哪一部好」?如果您正在物色一部音響級時脈產生器,而且鎖定素質極高、性能極強,能夠多方彈性使用的機種,這次進行「音響實戰經驗」 的Aurender MC20,或許會意外開啟您另一扇大門。

來自韓國的串流專家

來自韓國的Aurender創立於2010年,創辦人Harry Lee本身就專精於電子工程,從事IT產品研發已有三十多年的經歷。Aurender從一開始,主力就是研發一系列高端串流訊源,包括串流DAC、無DAC網路播放器,以及自帶硬碟的音樂伺服器,都是擅長項目,甚至一度在國際Hi End音響展上,成為歐美一線大廠指定合作的音響品牌,這很快就打響了知名度。隨著他們家串流訊源的發展全面,Aurender也開始將觸角伸往其他領域,包括上次個人評測過的Aurender AP20,就是目前音響圈最頂尖的串流綜擴之一。另外,他們也推出了主時鐘系列(Master Clocks),目前旗下一共涵蓋兩款主時鐘產品,比較便宜的是MC10,而定價比較昂貴者,則是本次要評測的MC20。

兩款時鐘單從外觀上是有明顯差異的,MC10的外型較為素雅,前面板除了一顆電源鍵就沒其他按鈕。右側原廠以CNC削出Rubidium Master Clock的字樣,也就是銣時鐘,可以精準產生10MHz的時脈訊號,這也是MC10主打的項目。而MC20的外型同樣是以厚度驚人的鋁板所製成,而且金屬加工水準一如過去所有Aurender的產品,細緻度極高。當我看見MC20實體,用手觸摸被精心處理過的金屬邊角,我想許多瑞士音響的水準大概也不過如此,令人賞心悅目。重點是,MC20的前面板功能比MC10更為豐富。原廠除了為MC20 配置精準度極高的銣時鐘,同樣可以輸出10MHz的時脈。MC20還同時備有兩組OCXO(Oven-Controlled Crystal Oscillator)時鐘輸出,可用來產生Word Clock 44.1kHz以及48kHz兩種時脈,讓MC20成為市場上,少數可通吃銣時鐘10MHz、44.1kHz以及48kHz三者合一的時脈產生器,成為亮點之一。

精準度極高的銣時鐘

首先,在瞭解所謂的時脈產生器之前,我們先大概瞭解一下,什麼是時脈?也就是英文裡的Clock。一般來說,我們常在音樂規格中看見取樣頻率,例如44.1kHz、48kHz、96kHz,以及192kHz等。這些數字,其實代表著每秒中取樣多少次的意思。以44.1kHz為例,意味著錄音設備將以每秒取樣44100次來紀錄聲音;隨著每秒的取樣次數越多,代表有越多的聲音訊息能被記錄下來,當然就越能還原真實聲波的完整度。而時鐘的任務,就是由它來決定音樂每秒應該取樣多少次,隨著時鐘的性能越高,取樣率就越精準。問題是,時鐘很容易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時基誤差,包括它的溫度、振動,以及受到周圍環境的雜訊干擾等。當時基誤差產生,就像應該要統一速度演奏的拍子忽然忽快忽慢,讓音樂訊號顯得雜亂無章,無法在該轉換時轉換,而產生噪音或不悅耳的失真,破壞了音樂本質。因此,由這點來看,要評論一款時鐘優秀與否,它的「精準度」與 「穩定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般來說,所有數位設備裡面都需要時鐘來產生時脈,只是精密度等級不同。常見的作法是採用石英當作振盪器(Oscillator)來產生穩定的時脈訊號。 而更高階的製品,則會採用各種方式來穩定時脈輸出,例如TCXO(溫度補償石英振盪器)、DCXO(數位控制石英振盪器),以及音響圈中常見的OCXO(定溫控制石英振盪器)等。只是這次MC20採用的主時鐘更高級,也就是所謂的銣(Rubidium)時鐘,也稱做原子鐘。單就精準度來說,音響器材中常見的TCXO,其精準度是1 ppm(Parts Per Million)。若以一天86,400秒來換算,每天的誤差會是0.0864秒。而銣時鐘的精準度大約是0.001 ppb(Parts Per Billion),每天的誤差只有TCXO的千分之一,其精密程度更是一般石英振盪器的10萬倍。理論上每千年才會產生一秒誤差,是市面上最精準的時脈產生器之一。

MC20的銣時鐘(MC10也一樣)採用模組化設計,這有幾項好處。第一:容易拆裝。這可以方便日後無論升級還是維修都更方便,無需整台機器送回。第二:採用獨立一層機身可以達到更好的抗磁屏蔽效果,同時有助穩定內部溫度。當我自行安裝銣時鐘模組時,還發現原廠在內部也增添了完善的避振設計,顯然希望能藉此降低外在干擾,維持時鐘運作時的穩定性。MC20在背板一同提供了銣時鐘四組時脈輸出,每組都鎖定在10MHz,這是業界通用規格。但時脈輸出分為50歐姆以及75歐姆,各兩組,讓您可以依照搭配的數位訊源做選擇。以這次代理商一同送進來搭配的Aurender N20為例,它能接受10MHZ或者12.8MHz,以及Word Clock (44.1kHz、48kHz multiples from 1 to 512)的75歐姆之時脈輸入,當我選擇使用10MHz輸出,就必須使用75歐姆的設定。

超級三合一

只是,目前市面上各大音響品牌的數位訊源眾多,它們可接受的時脈輸入規格都略有不同;有些可接受10MHz、 有些是44.1kHz,有些則是48kHz。例如來自英國的音響品牌dCS,就支援 44.1kHz以及48kHz的時脈輸入。這也是為何MC20在具備高精準度的銣時鐘之外,還內建了兩組離散式OCXO時鐘輸出,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用家的搭配更多元、彈性更高。另外,MC20的銣時鐘還可作為機內主時鐘使用,由銣時鐘產生10MHz作為主時脈,讓負責產生44.1kHz以及48kHz時鐘有一個參考基準,以提升精準度。這兩組離散式 OCXO時鐘一共具備四組時脈輸出,雖然規格上寫著可輸出44.1kHz以及48kHz 的時脈,但它還可以對應它們的倍數時脈,例如88.4kHz或者96kHz等,將兩組時脈做獨立輸出。原廠的Word Clock備有Ch.A與Ch.B兩組分類,每組的頻率設定都是一樣的。從MC20的前面板,您可以設定Ch.A與Ch.B個別輸出的時脈頻率是多少,標準的輸出時脈就是44.1kHz以及48kHz,後方的x1、x2、x4、x8等數字,就是該標準時脈的倍數時脈。例如要將時脈輸出設定在88.2kHz,按鈕中的44.1kHz以及後方的x2燈號就會亮起;若播放DSD64,顯示方式則是44.1kHz搭配x64燈號,以此類推。另外,MC20備有手動模式與同步模式(Sync Mode),手動就必須自己用手切換,而同步模式就是讓MC20自動判定輸入音訊的取樣率做時脈輸出。但要啟動此功能,就必須要使用75歐姆BNC連接,此時取樣率就會根據實際播放內容作自動調整。

那MC20應該怎麼使用最好呢?根據原廠建議,由於每個人的數位訊源規格與數量都不同,因此很難有所謂的「最佳設定」。但如果您本身是Aurender串流訊源用家,原廠建議使用MC20的75歐姆10MHz時脈輸出給Aurender串流訊源的W.Clock輸入。如果是可對應10MHz時脈的其他DAC,也可使用相同的方式連接,但必須留意特定品牌所對應的歐姆數不同,有些是50歐姆。那如果您的DAC是只能支援44.1kHz或者48kHz,則可以使用面板前方的Ch.A或者Ch.B檔位,由MC20輸出Word Clock,但由MC20輸出10MHz時脈輸出給Aurender串流訊源的設定不變。

既美又真實的音樂畫面

這次試聽位在本刊二號試聽間,評測作法很簡單,就是直接比較有無使用MC20的效果,參考訊源則是代理商另外送進來的N20作為音樂伺服器,設定方式則是由MC20主動輸出10MHz的時脈訊號,並使用75歐姆的檔位。如果您有其他備有相對應時鐘輸入的DAC也可以搭配使用,此時MC20就能當作音響系統的主時鐘做時脈統一。但即便是這次單純使用N20配合MC20做時脈統整,效果同樣很好。我從聲音感受到的,完全是過去對於Aurender的好印象,音質溫潤不刺激,水分感良好,即便播放Tidal上面的無損音樂,聽見的弦樂細節的豐潤感依舊。音場的開放度也很棒,與DAC內建的RJ45端子直入相比,那根本是換了一套數位訊源, 聲音的層次拉開、定位更精準,弦樂演奏時的微弱動態起伏,也因為N20的加入而有了更細膩的聲音描繪。聽到這裡,老實說我很難想像在加入MC20之後,還能有多少的音質提升?沒想到在換上MC20,有了相當明顯的改變。先說一樣的地方,換上MC20,我感受到的三頻量感不變,因此如果您擔心換上MC20是否會改變原本平衡的三頻量感,這點倒是可以放心。而就音色上, 我也認為MC20沒有(或者說至少一樣)改變Aurender原本的自然細膩音質特色,高頻延伸同樣溫潤通透,沒有毛邊。而加上MC20不同的地方,第一是聲音密度的強化。沒錯,在配上MC20 之後,聲音的密度有著可立即聽聞的提升。播放同一段弦樂演奏,即便是以輕盈力道演奏出的弦樂細節,也能帶著實體一般的顆粒密度,精準對焦的透明感,彷彿一瞬間擦亮了鏡頭,將弦樂內聲部的擦弦音色全部挖掘出來。當聲音的密度與實體感上升,第一個讓人感受到的就是真實,此時再配上Aurender器材善於塑造的音色美感,眼前就是一幅既美又真實的音樂風景。

聲音密度與實體感是重點 

換上Raphael Chretien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MC20塑造出的形體沒有柔化、沒有灌水、沒有笨拙, 而是將大提琴高密度又緊實的形體描繪出來,而且密度同樣優秀。重點是,即便聲音處在這麼高密度狀態,MC20同樣保持著弓弦摩擦時那難得的音質彈性。我在腦海中不僅可以清楚看見演奏者隨著拉弦力道而微微左右晃動的身影;當大提琴演奏時,隨著音階往下一沉,那自然朝著低音域朝下延伸的低頻餘韻更是超迷人,聽起來寬鬆又溫暖。換上場面更大的編制,我選了中國古典吉他演奏家Xuefei Yang的「Bach Concertos」。老實說,古典吉他的音色本來就不容易表現,只要解析力不夠,透明度不足,吉他扣弦的空氣感就很難帶出來。但在MC20與N20的聯手下,我現場感受到的音樂畫面比起單一使用N20時更為具體,描繪出的音場層次更豐富,尤其是泛音的再生,因為MC20而顯得朝氣蓬勃,您不會覺得吉他演奏時泛音砍了一半,而是順順的朝著錄音空間感中往上延伸。這點在重播錄音室的流行音樂專輯也特別討喜,尤其在播放混音效果豐富的作品,MC20出色的定位、層次,以及解析,可以很輕鬆就拆解出混音師在音樂中加入的各種聲響技法,讓整個空間因為不同的混音層次而顯得豐富無比。例如在聽Troye Sivan的「Something to give each other」專輯,明明過去已經聽過這麼多次,我還是能在MC20與N20的組合中,聽見過去沒有的新意,絕對是百萬等級的數位訊源。

您只需要這一部

Aurender MC20有著非常講究的外觀設計,看似簡潔的鋁材機身,沒有一絲粗糙之處,每一處都打磨得細緻光滑。 在內在層面,原廠在這高預算中將您有可能用到的時脈輸出一次給足,將銣時鐘10MHz、44.1kHz以及48kHz三種主流時脈通吃,超級三合一,賦予全數8組時脈輸出。美觀、好聲,又全能,想入手一部頂尖的音響級時脈產生器,您只需要這一部!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